為什麼有的人貪圖安逸,坐享其成,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有的人則勇於創新,開拓前進,向往明天,創造未來。這涉及創造力的問題。
創造是人類特有的能力,創造力是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總和,是人類腦功能的外觀表現,是文明進化,社會進步,生產力水平的反映。創造就是創新,它必然與眾人、與前人有所不同而獨具卓識。
創造力是創造活動中的思維活動,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創造型人才的主要標誌。創造就是創造者按每個人所掌握的素質重新加以組合。創造力,就是形成新思想觀念的能力。離開了思維,也就無所謂創造力了。人人都有創造力,過去有人認為創造發明活動,隻是少數天才人物的事情,大多數普通人不能搞什麼發明創造。無數事實表明,除了少數智力發展極差者外,隻要肯學習,肯鑽研,立大誌,那麼人人都能從事發明創造並取得一定成果。培養青少年的創造力,必須從小抓起,青少年時期還是一個人的創造發明的黃金時期。
智力主要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力、創造力。觀察力是智力活動的門戶和源泉,記憶力是活動的倉庫和基礎,想像力是智力活動的翅膀,思維力是智力活動的核心,創造力是智力活動的成果。
發揮人類才能的理想環境是遊戲的庭院,人類的卓越性與創造性的源泉是人類之中的孩童。
也許每一個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曆:剛剛丟掉的紙盒、瓶子、罐子等垃圾又被孩子撿回來,被視為寶貝,他們用紙盒、瓶子、罐子等來建造城市、宮殿,用它們玩得津津有味。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擺弄東西是他們探索這個世界的一種方法,孩子看似無聊的玩耍,其實就是手腦並用的體現,而動手能力一向被教育家和心理學家視為創造能力之一。
在遊戲中,孩子不隻是在玩耍,在體驗樂趣,同時也是一種好奇心、求知欲的滿足。在遊戲中,孩子會充滿好奇心,比如對一些複雜的玩具,孩子就會想:“這是用什麼做的?”“它怎麼會動?”為滿足孩子好奇心,父母可以通過幫助孩子拆卸玩具讓孩子了解玩具的構造,訓練孩子的認識能力和思考能力。
其實,拆卸玩具既訓練了孩子專注思考的能力,又培養了孩子探索問題答案的能力。
上小學二年級的樂樂是個特別淘氣的孩子。樂樂最大的愛好是玩泥巴。樂樂說,土摻上些水,就可以做成泥巴了,就像橡皮泥一樣,可以捏出各種形狀,特別有意思。
可是,樂樂的爸爸非常不理解樂樂的這個愛好。他總批評樂樂是個髒孩子,把自己弄得跟個“泥猴”似的,一點也不知道心疼爸爸媽媽給他買的新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