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經常麵臨著種種抉擇,例如,早上起來要穿哪一套衣服上學;是讓父母開車送自己上學還是坐公交車上學;中午是在學校吃飯還是去外麵吃飯;放學後去參加課外活動還是複習功課……很多時候,我們都要麵對“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苦惱。
總之,每一天我們都在不停地選擇,事實上,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選擇過程,而如何選擇對人生的成敗得失關係極其重要。很多人都希望得到最佳的抉擇,於是就常常在抉擇之前反複權衡利弊,再三仔細斟酌,甚至猶豫不決,舉棋不定。結果隻會讓很多寶貴的機會白白消失。因為很多時候,成功的機會稍縱即逝,根本不會給我們足夠的時間去反複思考,這就要求我們當機立斷,迅速決策。如果猶豫不決,隻會兩手空空,一無所獲。
據說,法國哲學家布裏丹養了一頭小毛驢,每天向附近的農民買一堆草料來喂。小毛驢習慣了這些新鮮的草料,每天都高興地把草料吃個精光。
有一天,送草的農民出於對哲學家的景仰,額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邊。這下子,毛驢站在兩堆數量、質量和與它的距離完全相等的幹草之間,可是為難壞了。它雖然享有充分的選擇自由,但由於兩堆幹草價值相等,客觀上無法分辨優劣,於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終也拿不定主意究竟選擇哪一堆好。
這頭可憐的毛驢就這樣站在原地,一會兒考慮數量,一會兒考慮質量,一會兒分析顏色,一會兒分析新鮮度,猶猶豫豫,來來回回,在無所適從中活活地餓死了。
要對一些事情做出快速的判斷,就要求我們能有效運用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一個人總是因為別人的觀點而否定自己的計劃,不但會使自己的決策容易出現失誤,就是心理也總是處於矛盾中,這樣對心理健康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在選擇時要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是:“獲得最大利益永遠是第一選擇。”這種最大利益包括物質上的和情感上的。我們的一切理想、欲望,都是我們要追求的最大利益,因此,我們所追求的事,一定是能夠獲得最大利益的事。
我們並不能保證每一次選擇都是正確的,這就需要隨時修正自己的選擇。現在,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每天的生活,看看我們以前選擇了怎樣的學習和生活方式,看看自己是否收獲了想要的。如果沒有實現願望,那我們就應該從現在開始整理一下自己的選擇計劃了。看看自己是不是為了玩耍而放棄了學習;是不是為了一時的輕鬆而沒有堅持鍛煉;是不是為了損人利己的小利,而損害了名譽;是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要求,而傷害了父母的感情……如果是這樣,那就要開始改正計劃,將不良的習慣改掉,然後再開始新的選擇。這樣下去,我們就一定會擁有正確的人生軌跡。也隻有學會了正確的選擇,我們的心智才會更加成熟和健全。
成長加油站120:考大學時如何選擇專業在考大學選擇專業時,首先要對自己有一個了解,一個簡單的方法便是給自己提三個問題:
(1)“社會需要什麼?”
(2)“我想幹什麼?”
(3)“我能幹什麼?”
在你對以上三個問題給出答案以後,別急於做決定,把答案寫下來。過一段時間後,再問自己這三個問題,同樣,把答案寫下來。如此,反複幾次,如果得出的答案都是相同的,那麼,你就可以從容地開始選擇專業了。
(五)瓦倫達心態: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產生緊張的心理,隻是緊張的程度不同而已。適度的精神緊張是人們解決問題的必要條件。但是,過度的精神緊張,不僅不利於問題的解決,還會有損身體健康。因此,我們要克服緊張的心理,設法把自己從緊張的情緒中解脫出來。
瓦倫達心態瓦倫達是美國著名的高空鋼索表演家。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後說,我知道這次一定會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絕不能失敗。”而以前每次表演時,他心裏所想的隻是走鋼索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
後來人們就把不專心去做某事,而過度關注這件事的意義,患得患失的這種心態叫做“瓦倫達心態”。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大腦裏的某一圖像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係統。比如當一名高爾夫球手擊球前一再告訴自己“不要把球打進水裏”時,他的大腦裏往往就會出現“球掉進水裏”的情景。這一情景會指揮他的行動,結果事情不是向他希望的那樣發展,而是向他害怕的方向發展——這時候,球大多數情況下就會掉到水裏。
這項研究啟示人們:害怕失敗就是最大的失敗。這也從另一個方麵證實了瓦倫達心態。
瓦倫達心態告訴我們,凡事隻注重行動,而不要去考慮成功或失敗。一旦沒有了成敗的憂慮,人就自然變得輕鬆自如,這樣反而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