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送人玫瑰,手有餘香。”一個人要想分享別人的快樂,一定要先把自己的快樂分享給別人,這樣,你們就同時擁有雙倍的快樂。所以,學會和別人分享是很重要的。
很早以前,有一個尋求開悟的尼姑,雕刻了一尊佛像,並包上了金箔。佛像非常漂亮,這個尼姑無論走到哪裏,都要把佛像帶在身邊。
每天,她都在自己的佛像前燒香。可時間一長,她發現香氣都飄向其他的佛像。於是,她設計了一個漏鬥,通過漏鬥,香氣隻會飄向她自己的佛像。可是沒幾天,香氣就熏黑了金裝佛像的鼻子,使佛像變得特別難看。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和這個尼姑一樣的自私心理。例如,期末考試前,你的好友向你請教一道數學題的解答方法,你明明知道,卻假裝不會解答,為的是考試時不讓他超過你。這就是你自私的體現。因為你的自私,結果當你在做一道物理題時遇到困難,去請教他人,同樣沒有人會告訴你。
自私是一把雙麵利刃。一個人太過自私,不但別人得不到好處,我們自己也會受到損失。
從前,有兩個饑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漁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根漁竿,於是他們分道揚鑣了。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幹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還沒有品出鮮魚的肉香,轉瞬間,連魚帶湯就被他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另一個人則提著漁竿繼續忍饑挨餓,一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已經看到不遠處那片蔚藍色的海洋時,他渾身的最後一點力氣也使完了,他也隻能眼巴巴地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間。
又有兩個饑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漁竿和一簍魚。隻是他們並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倆每次隻煮一條魚。經過遙遠的跋涉,他們來到了海邊,從此,兩人開始了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後,他們蓋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很多時候,如果一個人不懂得與人分享和合作,僅僅依靠個人的力量,是很難克服困難的,也很難取得大的成就。一些人總在感歎自己付出的多,卻沒有得到等量的回報,實際上並不是你的付出不夠多,而是你忽略了與他人的分享與合作。合作與分享往往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這一點總是被人忽略。
事實上,任何東西都不能過分計較,太注重個人得失。我們與人交往也是一個道理,不能過分自私。試想,如果讓陽光隻沐浴在你一人身上,讓空氣隻集中在你一個人的房間,讓雨水隻降落在你一個人的天地,那將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後果?
與人分享、合作可以增進與他人的友誼,也能體會到更多的快樂。培養分享、合作的習慣要從小事做起,例如,在家庭中養成和家人一起分享美食的習慣;讓周圍的朋友來分享自己的玩具;與身邊的人一起做遊戲等等。
成長加油站114:與人合作要牢記的語言隻有懂得合作的力量的人才更容易成功。美國管理學家雷鮑夫認為:在你著手建立合作和信任時,要牢記以下語言:
(1)最重要的兩個字是:咱們;(2)最重要的3個字是:謝謝您;(3)最重要的5個字是:咱們一起幹;(4)最重要的6個字是:你的看法如何;(5)最重要的7個字是:你幹了一件好事;(6)最重要的8個字是:我承認我犯過錯誤。
(三)孔雀心態:爭強好勝要不得
願當“勝利者”,不做“失敗者”是青少年的正常心理。但對正處於成長過程中的孩子來說,過分地爭強好勝常常會損害他們健康的心靈。
爭強好勝的孔雀孔雀開屏非常美麗,但可惜的是不能經常見到。於是聰明人就想了一個辦法,利用孔雀愛美的心理讓它開屏。孔雀一向認為自己是最漂亮的,眼裏容不得其他鮮亮嬌豔的東西,所以如果你在它麵前晃兩下色彩豔麗的絲絹,它就會立刻展開美麗的尾巴迎接挑釁,卻不知此刻正好著了人們的道兒。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孔雀心態”——過分的爭強好勝。
“孔雀心態”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常出現的現象。孩子自我認識能力差,很難客觀評價自己,而從幼兒時期開始,孩子們就是在家長的誇獎甚至誇耀中長大,所以許多孩子往往會把注意力過多集中在自己身上,並十分堅定地認為自己就是最聰明和最完美的那個,以為自己什麼都比別人強。
根據一項抽樣調查顯示,現在的獨生子女,約有30%的孩子有愛慕虛榮的“孔雀心態”。孩子一旦出現“孔雀心態”,就喜歡比較、爭勝,但又會因為過於孤芳自賞、自高自大而贏得起輸不起,受不得一點點委屈。如果孩子的這種心態長期得不到修正,很容易形成自私乃至自戀的性格特征,給以後的生活留下陰影。
爭強好勝的“孔雀心態”經常會給自己帶來麻煩。例如,今天你在學校裏搶白別人一句話,也許就種下了與同學不和的禍根;好朋友間的一時賭氣相持不下,往往就是友誼破裂的原因;更有甚者,因好出風頭與人比富而被搶劫……《西遊記》裏有這樣一個情節:師徒四人途經平頂山,被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所阻。他們的寶物相當厲害,能將人收入其中。但孫悟空施了個法,說自己有個能裝天的寶貝,惹得魔王手下兩個小妖精精細鬼和伶俐蟲拿出寶物比試,最後成功將那兩件法器騙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