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我下決心辦成的事情(如練長跑),不論遇到什麼困難(如腰酸腿疼),都會堅持下去。
(7)我能長時間做一件事情,即使它枯燥無味。
(8)我決定做一件事時,說幹就幹,決不拖延或者落空。
(9)對於別人的意見,我從不盲從,總喜歡分析、鑒別一下。
(10)我喜歡遇事自己拿主意,當然也不排斥聽取別人的建議。
(11)我不怕做我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也不怕一個人獨立負責重要的工作,我認為這是對自己很好的鍛煉。
(12)我和同學、朋友、家人相處時,能克製自己,從不無緣無故發脾氣。
(13)我希望做一個堅強的、有毅力的人,因為我深信“有誌者事竟成”。
(14)我給自己訂的計劃,常常因為主觀原因不能如期完成。
(15)我的作息沒有什麼規律性,經常隨自己的情緒和興致而變換。
(16)我認為做事情不必太認真,做得成就做,做不成便罷。
(17)有時我躺在床上,下決心第二天要幹一件重要的事情,但到第二天這種勁頭又消失了。
(18)我常因讀一本引人入勝的小說或看一出精彩的話劇而忘記時間。
(19)我在學習和工作中遇到了困難,首先想到的就是問問別人有什麼辦法。
(20)我的興趣多變,做事時常常是這山望著那山高。
(21)我辦事喜歡挑容易的先做,難做的能拖則拖,實在不能拖時,就趕時間匆匆做完,所以別人不大放心讓我幹難度大的工作。
(22)凡是比我能幹的人,我不大懷疑他們的看法。
(23)生活中遇到複雜情況時,我常常舉棋不定,拿不定主意。
(24)我生來膽怯,沒有十二分把握的事情,我從來不敢去做。
(25)在和別人爭吵時,我有時雖明知自己不對,卻忍不住要說一些過頭的話,甚至罵對方幾句。
(26)我相信機遇,很多事實證明,機遇的作用有時大大超過個人的努力。
測試標準:1~13題:A記5分,B記4分,C記3分,D記2分,E記1分;14~26題:A記1分,B記2分,C記3分,D記4分,E記5分。各題得分相加,統計總分。
測試分析:總分在111分以上,說明你自製力很強;總分在91分至110分之間,說明你自製力比較強;總分在71分至90分之間,說明你自製力一般;總分在51分至70分之間,說明你自製力比較弱;總分在50分以下,說明你自製力很薄弱。
從小培養節儉的習慣很多孩子由於父母和長輩們的過度寵愛,過著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小皇帝生活,逐漸養成了大手大腳、不懂珍惜的習慣。他們揮霍金錢,貪圖享受,拒絕“吃苦”。曾有媒體報道,有城裏孩子聽人說起農村的孩子飯都吃不飽,竟詫異地問:“餓了為什麼不吃麵包?”這不禁讓我們想起曆史上的皇帝晉惠帝,天下饑荒,百姓餓死,他便對大臣們說:“何不食肉糜?”
古人曾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風順。如果一個人隻會享福,不會吃苦,那麼在遇到逆境的時候,就容易一蹶不振,不容易東山再起。古話說:“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孩子要成才,隻有經曆“艱難困苦”,才能“玉汝於成”。那種隻想依靠父母,不願意通過努力奮鬥去獲取成功的人,在未來的社會中是很難有立足之地的。
一個人養成奢侈浪費的習慣,不僅僅是多浪費點錢的問題,關鍵是會在思想與人格上打下隻知享受不知奮鬥,隻願索取不願付出的烙印,長大後碌碌無為,甚至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人們常說“有錢難買幼時貧”,不管家庭條件有多麼優越,我們都要從小培養能“吃苦”的精神,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這有利於我們的成長與發展。我們應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學業和能力的培養上,而不應在物質上追求過高的目標。要想在將來取得事業的成功,靠的不僅是知識,還需要意誌和品質。從小就知道衣服和糧食來之不易,懂得掙錢的艱辛,比過早地享受富裕更能讓我們受益。
成長加油站108:訓練自己花錢節儉的習慣(1)用自己存的錢買書、文具等有用的學習用品,或交學費、培訓費等。
(2)觀察那些家境較貧困的同學,與自己的生活進行比較,看有哪些不同。
(3)走訪那些貧困、失學的孩子,了解他們的生活開支狀況,比較自己的每月開支。
(4)適當捐款給特困生、偏遠山區學生。
(5)積極參與學校或社會組織的各種活動,如理財我能行,學做家庭小會計等,充分體驗父母賺錢難、開支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