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習慣,就是經過重複練習而鞏固下來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例如人們長期養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工作習慣等。在當前社會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培養良好習慣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有著深遠的意義。
重複定律心理學家認為,任何的行為和思維,隻要你不斷的重複就會得到不斷的加強,甚至在潛意識當中,隻要你能夠不斷地重複一些人、事、物,它們都會在潛意識裏變成事實。這就是“重複定律”。
著名教育家曼恩說:“習慣仿佛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用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這個比喻非常形象、智慧。把一個人的日常行為習慣比喻為一根繩索,每天行為的重複,就相當於又為它纏上了一股繩索。很顯然,不斷纏,纜繩就會越來越粗,也一定會粗到牢不可破。
重複定律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心理學法則,孩子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和運用這一法則。例如,我們去公園或者是其他地方,都需要一步步地走。而走路的過程,就是邁了左腳邁右腳,隻有重複如此的動作,我們才能夠到達目的地。做好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練書法還是學鋼琴,都需要重複地去練習,這樣才能夠學好。
有些時候,我們不要在意是否真正明白了,隻要靜下心來,重複學習,就往往能獲得意外的收獲。例如,對於一些較為生僻深奧的課文,即使一開始並不能理解,但隻要反複閱讀,一段時間以後就能領悟其中的意思了。古人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
成長加油站97: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以下是哈佛大學心理研究中心采用的訓練方法,從中我們可以借用到一些有效的學習方法:
(1)首先,從身邊選擇一物作為精力集中的目標。
(2)然後,注視該物,直到疲倦為止。
(3)閉上雙眼,回想剛才看到的東西。如剛才看到的是一支鋼筆,就在腦中描繪出它的形狀、顏色、長度及用來在紙上寫字的情形。
(4)當思維離開主體(鋼筆)時,就立刻睜開眼睛,停止思考。
(5)中斷30秒鍾。
(6)改變集中目標,重新開始以上步驟。
原來精力集中無法超過8秒的人,接受這種訓練以後,都能連續集中達3至4分鍾之久。效果之佳,令人驚異。而且,這種方法無論何時何地都可實施。
成功就是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次在授課時對自己的學生們說:“同學們,從今天開始我們要做一件事情……”
學生們都暗暗猜想:“老師要求的肯定很難吧!”可是蘇格拉底說的卻是:“請同學們從今天開始每人每天堅持甩手300下。”大家頓時哄堂大笑,覺得老師讓他們做這麼簡單的事情,是拿他們開涮。
到了第二天,蘇格拉底問:“有多少人堅持甩手300下了?”90%的學生都舉起了手。一個月過去了,蘇格拉底再問第二次,還有80%的學生舉起了手,表示自己堅持下來了。一年以後,蘇格拉底突然再次提起這件當時大家都覺得簡單而微不足道的事情,又一次問所有的學生:“一年之前我說的每人每天堅持甩手300下,請做到的人舉手。”
這時候全場鴉雀無聲,隻有一個人舉起了手,其他人麵麵相覷,都覺得十分慚愧。這個唯一舉起了手的人,就是後來成為古希臘又一哲學泰鬥的柏拉圖。
柏拉圖不厭其煩地每天做著重複的動作。他給後人留下一句名言:“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別人放棄時,他還在堅持。而他們堅持的無非是重複一項簡單事情。
在學校,老師為讓學生寫好一個字,會要求書寫幾十次;為背會一篇課文,讓學生們一次次地朗誦。然而,人傾向於關注那些新鮮、刺激的事物,不喜歡做重複的事情。當孩子寫一個字的前3遍時,會認真、仔細。而當超過20遍的時候,孩子就會應付了事。
閱讀課文也是如此,前幾遍還能認真讀,但多次之後卻不再有耐心了,但其中有一些學生會一直堅持下去,一遍遍地重複閱讀,他們在老師提問的時候,都會說出自己的見解,因為熟讀課文的過程也是一個理解和記憶的過程,他們奉行了“重複定律”,所以,收獲了許多連自己也不曾預知的東西。
家長都喜歡給孩子報特長班,可是特長班在開始教學的時候,讓我們去做的往往也是重複一些簡單的動作,就像當初達·芬奇學畫畫一樣,老師隻是讓他畫簡單的雞蛋而已。如果我們可以真正地理解“重複定律”對於學習的意義,並在實際的學習和生活中加以運用,我們就能在長大後成為有作為的成功人士。
相反,如果不能堅持那些重複的學習內容,就不會對所學的內容有新的理解和認識,永遠處於會與不會的邊緣。一個目標遊移、耐不住寂寞的人是很難有大的作為的。
成長加油站98:靜坐法為體能充電簡單的靜坐是一種解除身心壓力的有效方式。每天這樣練習幾分鍾,並且讓它形成一種習慣。在這段時間裏,你能夠放鬆,為你的體能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