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行為心理學(1)(3 / 3)

簡單地說,“強化定律”可以這樣理解:一個舉動如果獲得了不錯的結果(例如,得到了羨慕、獎勵、讚揚等)它就會重複出現,反之,就會逐漸消失。例如:自己某天穿了一件與眾不同的新衣服。如果新衣服引起同伴們的嘲笑,以後就會傾向於不穿這件衣服。學習也一樣,如果某個科目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老師的好評,我們就會在這個科目上取得越來越好的成績。相反,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得不到某科老師的喜歡,這門功課就可能會成為我們提高成績的負擔。

成長加油站94:富蘭克林的“美德反省表”

富蘭克林是美國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和科學家,也是一個善於盤點心靈的人。他年輕時在一家印刷廠當學徒,為了獲得成功,給自己擬定了一份“美德反省表”,表中列出了他應遵守的13種美德。每天晚上臨睡前,富蘭克林都要按照“美德反省表”對照檢查自己的言行,反思有沒有做到這13項美德的要求。在富蘭克林的自傳中,他特別記敘了他的這一偉大發明,因為他認為他的一切成功與幸福受益於此。

(1)節製:食不過飽;飲不過量。

(2)靜默:少說於人於己無益的話;不和人談無聊廢話。

(3)條理:東西放在一定的地方,做事要有一定的時間,不可亂來。

(4)決斷:決定做應該要做的事;決定後一定要做。

(5)儉樸:不是於人或於己有益的事情,不要花錢。換句話說,不要糟蹋浪費。

(6)勤勞:愛惜光陰;要時時刻刻做有益的事;不做不必要的行動。

(7)誠摯:不進行與人有害的欺騙行為,思想純潔公正;說話要出於誠意。

(8)正直:不做與人有害的事,不規避自己責任內應做的好事,免得使別人蒙受不利。

(9)中庸:不走極端;對人少懷怨恨之心。

(10)整潔:起居生活,身體服飾,務求整齊清潔。

(11)寧靜:不為瑣碎小事和尋常普通或不可避免的意外不幸事擾亂得心緒不寧。

(12)貞潔:除非為保健康,延子嗣,注意節欲,切勿因縱欲而弄得精神萎靡,虛弱無力,或損及他人寧靜和名譽。

(13)謙遜:學習耶穌與蘇格拉底。

習慣是後天培養的人類是一種高智能生物,以異常複雜的“社會”的生活方式生活著。一個人生下來以後,除了覓食、吞咽等本能反應以外,其他的一切行為都得通過學習獲得。事實上,我們幾乎所有的行為動作都是有意無意學會的,如吃飯、走路、睡覺、穿衣、說話、刷牙、洗澡、看書、接人待物等等。當我們學會某些行為,並且通過反複練習,已經熟練了該種行為,不用用心想就會做此種行為。這種行為就成了我們的一種習慣。

我們需要培養的良好習慣,包括行為習慣和精神習慣兩個層麵:

(1)行為習慣我們從小就要求自己做到舉止優雅,包括站立、坐姿、走路、跑步、穿衣、吃飯、睡覺、刷牙、洗臉等等。這類動作都是有正確標準的,如“站如鬆、坐如鍾……”我們可以通過接受正規的形體訓練,幫助自己把動作做標準。

此外,我們還要從小培養接人待物的方式。如果一個人從小養成了待人彬彬有禮的習慣,那麼他在長大後就能在縱橫交錯的人際關係網中遊刃有餘、應付自如。我們可以觀察身邊的人,學習怎樣對待父母、怎樣對待兄弟姐妹、怎樣對待叔叔阿姨、怎樣對待同學朋友、怎樣對待老師、怎樣對待陌生人、怎樣對待自己等正確的方法,學會如何與人相處。

(2)精神習慣人類是有理性的動物,我們每天要用自己的大腦對外界的世界進行思考加工,並且根據思考加工的結果來指導我們的行動:如果思考方法是正確的,就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從而指導我們正確的行動;如果思考的方法是錯誤的,那麼我們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在錯誤結論的指導下行動,必然使我們遇到挫折和失敗。

要想在長大後成為一個傑出的人,我們從小就要養成卓越的思維習慣。例如,要養成樂於助人的習慣,這樣在給予別人幫助時,我們會感到自己有價值而非常快樂;要養成不怕困難的習慣,這樣在遇到困難時,我們在內心裏渴望戰勝困難後帶來的價值感和成就感,就會勇敢地迎困難而上,而不是采取懼怕和逃避的消極態度;要養成看問題的“陽光”思維習慣,這樣,我們總能找到事情好的一麵,而淡化事情不利的一麵,這樣就會越來越自信;要養成負責任的思維習慣,在遇到失敗和挫折時,便總能從自己的角度去找原因,然後努力尋求自我改正和自我超越,而不會把責任推給別人或客觀條件;要養成換位思考的習慣,這樣就會嚐試著去體會別人的感受,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

總之,我們要從小培養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培養正確的思維習慣。這樣,在長大後,我們便能夠正確地思考所遇到的問題(例如學習、友誼、愛情、金錢、家庭等),從而做出符合客觀規律和社會規範的行為來,因此也能得到自己想要達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