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事例說明習慣不同,人的機遇就不同。
一個人的習慣決定著他的未來。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基於良好習慣構成的日常行為規律。正是好習慣,幫助他們開發更多的與生俱來的潛能。優秀的能力,良好的個性都是在習慣中獲得的;沒有好的習慣,就沒有與之相對應的優秀能力和優良個性。
成長加油站92:柳比歇夫的時間統籌法前蘇聯昆蟲學家柳比歇夫花了56年的時間尋求駕馭時間的規律,一絲不苟地堅持記錄他渡過的時間,做到一月一小結,一年一大結,5年一總結,從中研究其規律,最終研究出了科學安排和運用時間的方法——時間統籌法。他用時間統籌法,使自己生活有節奏,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1)有效工作時間嚴格遵守。
在一段大塊兒的、主要的工作時間裏,要精力集中,排除一切幹擾,按時按質地完成任務。
(2)“零星”時間合理利用。
每個人都會有一些零星的時間,如候車、乘車、等人、排隊等,合理利用這些時間,也會產生很好的效果。
(3)勞逸結合,適當調節。
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休息是為了使自己恢複體力和精力,是為了更好的工作。
好習慣要從小培養在一個人的成長和發育期,可塑性最大,也最容易受到引導和激發。孩提時代的心靈就如一片淨士,你播下什麼樣的種子,就會收獲什麼樣的果實。據有關研究表明,3~12歲是一個人形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在12歲以後,特別是18歲以後,每個人都已經形成了很多習慣,由於受到這些舊習慣的抗擾,再想形成新的習慣就困難多了。
1988年1月,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期間有人問其中一位獲獎者:“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裏學到了你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呢?”出人意料,這位白發蒼蒼的學者回答:“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了些什麼呢?”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這位科學家的回答代表了與會科學家的普遍看法。概括起來,就是他們認為終生所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兒童時期,家長和老師給他們培養的良好習慣。
人類是習慣的動物,一旦習慣形成,人們的行為會受到習慣的支配。要想改變已經養成的習慣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我們可以回憶一下,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曾經與壞習慣作鬥爭而失敗的經曆。
如果我們從小養成了勤奮、做事認真、愛學習的好習慣,那麼在長大後獲得傑出的成就便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了!否則,如果不幸沾染了種種惡習,我們就要為如何改變這種種壞習慣而傷透腦筋,並且往往收效甚微。因此,我們要從小就開始培養良好習慣,而不要等到長大後再來懊悔和苦惱。
要想使自己在長大後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我們就必須從小培養良好習慣。成長加油站93:關於習慣的格言(1)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有什麼樣的行為;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有什麼樣的習慣;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有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有什麼樣的命運。
(2)壞習慣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
(3)任何事物都不及習慣那麼神通廣大。
(4)一個釘子擠掉另一個釘子,習慣要由習慣來取代。
(5)一個人如果每年根除一種惡習,那麼他用不了多久就會成為十全十美的人。
(6)既然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就應當努力求得好的習慣。
(二)強化理論:培養良好習慣的魔棒
“強化理論”是我們手中神奇的工具,它可以幫助我們鞏固良好的行為,也可以消除那些不良的行為。
強化理論強化理論是美國的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斯金納、赫西、布蘭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種理論,也稱為行為修正理論或行為矯正理論。
最早提出強化概念的是俄國著名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巴甫洛夫曾用狗做實驗,當狗吃食物時會引起唾液分泌,這是非條件反射。如果給狗以鈴聲,則不會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每次給狗吃食物以前就出現鈴聲,這樣結合多次之後,鈴聲一響,狗就會出現唾液分泌。鈴聲本來與唾液分泌無關(稱為無關刺激),由於多次與食物結合,鈴聲已具有引起唾液分泌的作用,即鈴聲已成為進食的信號了。所以這時,鈴聲已轉化成信號刺激(即條件刺激),這種反射就是條件反射。可見,形成條件反射的基本條件就是無關刺激與非條件刺激在時間上的結合,這個過程稱為強化。
斯金納、赫西、布蘭查德等人根據自己的實驗,創造性地發展了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提出了以操作性條件反射為基礎的強化理論。
強化理論認為,人們作出某種行為,不做出某種行為,隻取決於一個影響因素,那就是行為的後果。人們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會采取一定的行為作用於環境。當這種行為的後果對他有利時,這種行為就會在以後重複出現;不利時,這種行為就減弱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