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及時肯定自己。每天晚上睡覺以前,要充分肯定自己這即將過去的一天的成績和進步,不講消極的東西。能寫日記最好,把好的體驗、進步、成績記到日記上。天天都這樣記日記,覺得生活會越來越有意思。
(4)不向親友談消極的東西,親友也不聽患者消極的言談。這並不是不同情患者,主要的是親友聽患者談消極的東西,會強化他們喜歡談消極的東西。
(四)心臨美境:經常想想快樂的事
心理學家把人的情緒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愉快的情緒(如快樂、喜悅等);另一類是不愉快的情緒(如悲傷、焦慮、抑鬱、恐懼、憤怒等)。
那麼,如何才能盡快擺脫不愉快的情緒呢?心理學家建議,不妨“裝出”一份好心情。
弗雷德的快樂心理學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老是想象自己進入某種情境,感受某種情緒,這種情緒就十有八九真的會到來。例如,一個故意裝作憤怒的實驗者,由於“角色”的影響,他的心率和體溫會上升。
裝出一份好心情,就能真的獲得這份好心情,這是一個新奇且有效的發現。例如,我們常常逗眼淚汪汪的孩子說:“笑一笑呀”,結果孩子勉強地笑了笑之後,跟著就真的開心起來了。
心理研究的這個新發現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擺脫壞心情,其辦法就是“心臨美境”,也就是裝出好心情會讓我們的壞情緒在不覺間悄悄溜走。例如,一個人在煩惱的時候,可以多回憶愉快的時候,還可以用微笑來激勵自己。當然,笑要真笑,要盡量多想快樂的事情。高聲朗讀也有幫助,隻是讀書時要有表情,且要選擇能振奮精神而非憂鬱之作。一項心理研究顯示,心情煩惱的病人帶著表情高聲朗讀後,他們的情緒會大為改善。有的青少年在麵臨考試壓力時,穿得比平常更好看一些,這種做法也很管用,能很好地緩解負麵情緒。
美國心理學家霍特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有一天,友人弗雷德感到意氣消沉。他通常應付情緒低落的辦法是避不見人,直到這種心情消散為止。但這天他要和上司舉行重要會議,所以決定裝出一副快樂的表情。他在會議上笑容可掬,談笑風生,裝成心情愉快而又和藹可親的樣子。令他驚奇的是,不久他發現自己果真不再抑鬱不振了。弗雷德並不知道,他無意中采用了心理學研究方麵的一項重要新原理:裝著有某種心情,往往能幫助他們真的獲得這種感受——在困境中有自信心,在不如意時較為快樂。
成長加油站85:本森放鬆訓練法美國心理學家本森(Benson)在1975年根據東方靜默法的特點創造的一種放鬆訓練方法。這種方法要求安靜的環境、肌肉放鬆、在心裏重複一個聲音和一個隨意的身體姿勢。具體做法是:
在安靜的環境中舒適地靜坐,閉目,放鬆全身肌肉,平靜地用鼻子呼吸,使自己能感到自己在呼吸。在每次呼氣的同時,默誦“一”字,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字上,並保持一種隨和的心境。對頭腦中不時湧現的雜念,不必為之著急,不要理睬它們,繼續重複“一……”。用不了多久,鬆弛自然到來。訓練結束時,先閉目靜坐幾分鍾,然後睜開眼睛,每次訓練20分鍾,每天可進行1~2次。
情緒影響健康有一所肺結核專科醫院裏住著兩個病人,甲的結核病比較輕微,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已經基本痊愈;乙的結核病很嚴重,醫院隻好在病情基本控製之後,讓他回家休養。
這天,兩個病人同時出院,由於醫院工作人員的馬虎,出院時把兩份病情通知抄寫顛倒了。已經基本痊愈的甲接到的是病重尚未痊愈,要加強營養、注意休息的通知。一接到通知,甲便緊張起來,憂慮重重,認為醫生從前對他隱瞞了病情,病是無法治好了。結果出院後病情一天天加重,並有惡化的趨勢,沒多久就又住進了醫院。
而本來病情嚴重的乙看到出院通知上寫著病情基本痊愈,心情頓時輕鬆起來,回到依山傍水的農村家裏後,經常食用新鮮蔬菜、水果,經常散步,再加上心情舒暢、精神愉快,被認為治不好的嚴重肺結核竟然痊愈。
可以看出,兩種出人意料的結果完全都是人的不同情緒所導致的。科學研究已經證實,人的情緒對健康影響極大。積極愉快的心情會給人以正麵的刺激,有益於健康;苦惱消極的情緒則會給人以負麵影響,誘發各種疾病,使原有的病情加重。
有一個老先生,得了病,頭痛、背痛、茶飯不想、精神也不好。他吃了很多醫生給他開的藥,但是都沒有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