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通常的表現是情緒低落、鬱鬱寡歡、悶悶不樂、無精打采;對許多事情都缺乏興趣,甚至原來很熱衷的活動也覺得枯燥乏味;不願和人交往,甚至故意回避熟人;對自己沒有信心;經常為一點細小的過失或缺點後悔不已。這些人看上去疲乏倦怠、表情冷漠,整個生活彌漫著灰暗的氣氛。
對大多數人來說,抑鬱隻是偶爾出現,曆時很短,時過境遷,很快就會消失。但也有一小部分人,長時期的抑鬱情緒不能得到很好的控製,會轉發抑鬱性神經症,也就是常說的“抑鬱症”。有調查表明,患有不同程度抑鬱症的初中生高達2.35%,高中生達5.39%。
抑鬱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性格內向、文靜、不愛交際、孤僻、多疑、執拗、依賴的兒童,常注意事物消極麵很容易產生抑鬱。另外,抑鬱情緒的出現,一般都有心理或精神的促發因素,如父母離異、父母對子女漠不關心、孩子的人際關係不協調、學習成績較差等負麵生活事件等,均可能誘發抑鬱情緒。此外,家族遺傳性因素對兒童抑鬱也有一定的影響,專家調查發現50%的抑鬱兒童的父母中至少有一方有抑鬱的傾向。
長期的抑鬱會使人的身心受到極大的損害,使人無法正常的學習和生活。要想避免抑鬱或從已有的抑鬱狀態中解脫出來,可以參考下麵的一些方法:
(1)客觀評價自己和他人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看清自己的長處,建立自尊,增強自信。不盲目地把自己同別人做比較,不管別人是否比你得到更多的好處,都不要太在意,重要的是自己的感覺。要調整個人的期望值,例如,我們在學習上不可能次次是第一,在生活上不可能事事如意,在人際關係上不可能與人人交好。樹立切合實際的期望,可以讓我們從學習和生活中體驗到更多的成功和快樂,以減少抑鬱情緒的產生。
(2)換個角度看事情任何一件事情,如果能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就會給你留下不同的印象。很多表麵看去會使人生氣或悲傷的事件,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另一個觀點去看,就可以發現其中那些正麵的積極的意義。同樣是半瓶水,悲觀的人看到有一半空了,而樂觀的人則看到有一半滿著。
(3)擴大人際交往不要拘泥於自我的小天地,應該置身於集體之中,多與人溝通,多交朋友,尤其多和精力充沛、充滿活力的人相處。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使我們麵臨事件時提供支持、安慰、輔助和信息,有效地避免抑鬱情緒的產生和惡化。研究證明,青春期同伴間的交往和溝通可以大大降低青春期所帶來的麻煩和困擾。因為同齡人之間往往有共同的發展任務,遭遇共同的危機和困難,廣泛的交流會給他們以歸屬感、安全感和力量。
(4)學會合理宣泄負麵情緒在激動的時候,做些消耗體能的運動或活動,可以釋放出積聚在身體中的緊張能量。在情緒不安的時候,找要好的朋友談談,傾吐心中鬱悶,把話說出來之後,心情會平靜許多。或者寫日記、寫不寄出的信、畫畫、聽音樂等來發泄情緒;或者借用旅行來使自己離開那些容易引起激動的環境,避免心理上的紛擾,等到旅遊歸來,心情不再緊張了,且時過境遷,原有的問題或許已經不存在了。
(5)盡可能使生活有規律按時起床、按時就寢、按時學習、按時鍛煉等有規律的活動會簡化人們的生活,使你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別的事情。而多完成一件事,就會使人多一份成就感和價值感。
還要提醒孩子們注意的是,抑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情緒問題。心理學家魏斯曼的研究表明,大約25%的人一生中曾有過抑鬱。抑鬱也因為常見而被心理學家稱為“心理感冒”。因此,當遭遇抑鬱的困擾時,我們也不要太緊張,因為我們自身具有良好的調節能力去處理自己的情緒。即使是真的患上了抑鬱症,隻要積極進行治療,也是可以痊愈的。
成長加油站84:“自我及時強化法”
“自我及時強化法”是對抑鬱症進行心理治療的有效方法之一。其理論基礎是,人們之所以患上抑鬱症,主要是他們本人對自己的消極情緒和行為不斷強化的結果,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不斷地及時地強化自己的積極情緒和行為,抑鬱的成分就會越來越少,最後消失。
“自我及時強化法”的具體方法是:
(1)堅持正常活動。有的患者本來可以正常上班、可以正常做家務,卻不去上班、甚至連家務都不做。這是很有害的。越這樣越感到自己沒用。實際上患者有能力完成工作任務,有能力搞好家務。隻要該幹的堅持幹,自己的情緒就不會日益低落。
(2)定計劃留有餘地。每天晚上睡覺以前,考慮明天幹什麼。計劃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要太低,充分留有餘地。這樣每天都可以順利完成計劃。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跳一跳就可以摘下果實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