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是一種良好的心態,快樂的心情能使人身體健康長壽。馬克思說:“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事實上,快樂能夠帶給我們很多好處:快樂的人能夠幸福安逸的生活;快樂的人能夠感到生活的樂趣;快樂的人能夠健康地度過每一天。
學會快樂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心理學博士凱倫·撒爾瑪索恩女士說:“我們的生活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你隨時可能會被突如其來的變化擾亂心情。與其隨波逐流,不如有意識地培養一些讓你快樂的習慣,隨時幫助自己調整心情。”
有一個商店經常燈火通明,有人問:“你們店裏用的是什麼牌子的燈管?那麼耐用?”店主回答道:“我們的燈管也常常壞,隻要常常更換就行了!”原來保持明亮的方法很簡單,隻要常常更換就行了。同樣保持快樂的方法也很簡單,隻要經常更新自己的心情就可以了。
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天天都很快樂,但是我們要試著使自己開心和快樂。例如,額頭上蹦出的青春痘、同學間的小摩擦、不太理想的分數……這些小事都令我們煩惱。其實,生活本來就是由形形色色的小事構成,但這些小事並不是我們生活的羈絆。我們不要為它們感到煩惱,因為它們不隻浪費我們的時間,還會敗壞我們愉快的心情。
我們經常為一些事情煩惱,其實仔細想一想,這些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我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些小問題和焦慮上了,把問題過度放大了。
其實,如果我們能夠學會不為瑣事煩惱,就可以獲得莫大回報。隻要我們明白快樂就在我們自己手中,我們又何必斤斤計較這些生活中的瑣事呢?
成長加油站81:快樂的標準快樂的標準是一根可以無限拉伸的橡皮筋,你的欲望越高,它拉得就越長,快樂的標準就越高,實現的可能性就越小,而所帶來的痛苦就會越大。因此,我們要想縮小痛苦,放大快樂,就必須隨時調整自己的快樂標準,也就是要“知足”:不為自己沒有的東西沮喪,而為自己擁有的東西喜悅,這是智者的標誌。
(三)霍桑效應:學會適時宣泄負麵情緒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對待不良的情緒,與其堵塞不如疏導。當我們產生不良的情緒時,想辦法將其宣泄出去,心靈才會恢複平靜。例如心裏有悲傷就找到適當場所,讓眼淚痛快地流出。當然宣泄情緒也不能不計後果,不分場合,不顧影響,應該選擇對其他人無害的方式,比如找人傾訴、寫日記、唱歌、從事體育活動等。
霍桑工廠的實驗“霍桑效應”又稱為“宣泄效應”。霍桑工廠是美國西部電器公司的一家分廠,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製度和養老金製度等,但工人們仍然憤憤不平,生產狀況也很不理想。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這個廠請來包括心理學家在內的各種專家,進行了一項試驗:在約兩年的時間內找工人談話兩萬餘人次,耐心聽取工人對管理的意見和抱怨,讓他們盡情地宣泄出來。結果,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人們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人們對此開始感到很疑惑,但經過仔細研究後,專家們得出了下麵一個著名的效應。
原來,由於工人長期以來對工廠的各種管理製度和管理方法不滿,但卻無處發泄,一直積壓在心裏,“談話試驗”給了他們一個發泄的機會,讓他們把這些不滿都傾倒出來,從而使他們感到心情舒暢,工作熱情也跟著極大提高,生產積極性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這種奇妙的現象就是著名的“霍桑效應”。
有一位小學老師在一本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夜裏,他的電話鈴突然響了,他拿起電話,還沒有來得及說話,電話那頭的那個孩子就說開了:“我不想上學了!”這讓劉老師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於是就禮貌地說:“小朋友,你是不是打錯電話了?”然而小孩子卻根本不理會老師的話,接著說:“我再也不上什麼學習班了,別的小朋友周末都能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逛公園,而我卻被逼著去上討厭的鋼琴課、英語課……爸爸媽媽根本不理會我的感受,說是為我好,其實他們根本不知道我喜歡什麼……”老師有好幾次想打斷他,但孩子還是堅持把自己的話說完了。
最後,陌生小孩才說:“對不起,老師,我的確不認識您,可這些話憋在我心裏已經很長時間了,如果不說出來的話我會發瘋的。但我又不能和爸爸媽媽說,隻能用這個辦法來傾訴了。現在我覺得舒服多了,謝謝您!”
這是關於“霍桑效應”的一個典型故事。
“霍桑效應”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人,即使是個小孩子都會產生數不清的這樣那樣的意願和情緒,所以,他們也需要發泄,需要有人傾聽,特別是父母的傾聽,這將非常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成長加油站82:幾種發泄的方式每個人都有負麵情緒,如果不釋放出來會很危險。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年齡、心理特點,選擇屬於自己的釋放情緒的獨特方法。當然,發泄負麵情緒應以不傷害別人為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