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年猶豫了,作為大楚之臣,他是應該與太子共抗閹黨,可如今兩黨勢大而太子勢微。投靠太子?這是一個冒險的行為。
李敢也在猶豫,可他比之父親更快做出了決定。
如今朝廷之亂,皆是兩黨所起。閹黨也罷、後黨也好,皆是鼠目寸光之輩,他日必定兩敗俱傷。如果想要從夾縫中殺出一條血路,必須投靠第三個勢力。太子,是不是可以成為這第三個勢力呢?他想到了那個人,那個隻有十八歲,卻看不透的人。他應該是值得相信的吧,李敢自言自語。
“我們可以投靠太子。”當他與李萬年說出這句結論的時候,這場宮闈的政變便向第三方傾斜了。
最終,楊木鑾登上大統,李家大獲封賞實力大增。
後來的一切,都在李敢的設計當中,學習嶽、薑二人放棄封官參加科舉,為了避掉二人的鋒芒,他選擇了武舉並一舉奪魁。
他年紀輕輕就成為了禁軍副統領,可他卻意識到了一個不得不麵對的問題:當今的聖上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
八年,那個自己深深忌憚的人還在做一個翰林編修,而自己越來越被皇帝懷疑。李家曾經的定位是錯誤的,李敢第一認識到了這個嚴重的問題。對於李家的最得力不是在朝堂中占據一方地位,我們應該權利鞏固在地方的一切。
李敢很快把自己的想法傳遞給了李萬年,李萬年在那次政變後對自己的兒子深信不疑。上書辭呈,父子二人想要逃離洛陽這個是非之地。
楊木鑾同意了,他同意了李萬年回到西北的請求,卻把李敢留在身邊。楊木鑾想要對付李家,李敢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李敢接替了李萬年禁軍統領的位置,卻被楊木鑾在禁軍中安插了大量的親信。秦守權便是在那個時候成為了禁軍副統領,一個不會打仗的禁軍副統領。
又是三年,他在洛陽度日如年。三年,他等來了最壞的消息,李萬年死了。李敢悲痛於父親的病故,卻也意識到這是他離開的最好機會。
奔喪,守孝,這一去便是三年。三年之後,一場羌族攻擊大戲有預謀的上演了。羌族叛亂,白虎軍團上書,請李敢為帥。
楊木鑾猶豫了,此時的他還沒蠢到無藥可救。可是,大群被拉攏了的官員卻紛紛進言,有李敢出任白虎軍的新領袖,楊木鑾最終隻能應允。
李敢接管了白虎軍,這個李家掌管了三百年的軍團在他的調教下很快成為大楚國第一戰力。
同光三十八年的禍亂應運而生,李敢再次麵臨選擇。他知道,南下的羌族定是被武天覺蒙蔽了。小小的羌族,如何對付強大的白虎軍團。
要不要分兵救援呢?白虎軍分成了兩派,武將們希望能奔赴沙場狙擊沁察鐵騎,文士們希望能觀察形勢再做判斷。
已經五十八歲的李敢第一次無法知道自己如何選擇,那一夜,他最為傑出的兩個兒子推開了自己的房門。
白虎軍團與看似孱弱的羌族大軍打的難解難分,李敢一如三十八年前的父親,選擇了相信自己的兒子。
事實證明,他的兒子們並沒有錯。沁察大軍士氣正旺,如果當時李敢選擇了分兵,就算不會像青龍軍團那樣全軍覆沒,也會元氣大傷。
李敢用北方百姓的犧牲為代價,保全了自己。從一個楚臣來說,他錯了。可惜他是一名梟雄,他選擇了一個對自己,對白虎軍團最好的方式。他的選擇,為十年後李家軍將沁察汗國趕回大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當年那兩個勸告自己的兒子,成為了他黃圖霸業間最得力的助手,他們一個是長於內政的長子李元浩,另一個是殺伐決斷的四子李元哲。
若楚國能得子如此,又何必今天?
當嶽維忠一生*勞而終,當武天覺受到世人唾罵,李敢卻安然於世。他不是救世的英雄,更不是滅世的罪人,他是一代梟雄,一個注定要到最後的王者。
他想成為皇帝,他又是楚家臣子,他需要一個可以讓自己成為皇帝的借口。此時的他還不知道那借口是存在的,隻因那個借口守護者,是一個叫做薑尚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