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汗之下,武天覺還設立了國師一職,國師雖然地位低於可汗,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國師下麵設立四位國使,由國師的徒弟擔任。四位國師分別掌管國家的外交、軍事、內政、經濟。國師的繼任者都和國使皆是由國師指定,而第一任國師便是武天覺。
武天覺,在不費一兵一足的情況下便成為了沁察汗國的實際控製者。
而此時他的敵人們,嶽維忠正在翰林院做一個整理典籍的編修、我祖父剛剛進入禮部成為員外郎、職位最高的不過是李敢,擔任禁軍副統領。
武天覺並沒有像人們想的那樣,一建國便對大楚發動攻擊,他選擇了嶽維忠一貫擅長的方式應對楚國——“忍”
每年秋收之後,依然向過去一般南下劫掠,隻是劫掠大楚從部落行為上升成了一種國家行為罷了。
終於在沁察汗國見國的第四年,楊木鑾采納了我祖父的懷柔之策,由我祖父率領使節團前往沁察汗國求和。
兩個最擅長談判的人做到了一起,一切異常的順利。沁察汗國很快接受了楚國的計劃,以馬匹換取糧食,從此不再劫掠。
楊木鑾的心安了,他認為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可惜這次一次,他錯了。
我祖父是一個不世出的辯才,所以他能在閹黨、後黨的狹縫中重建東林黨。可武天覺並不僅僅是一個辯才,他還是一個不亞於嶽維忠的政客。
隨後的二十多年裏,武天覺心甘情願的扮演著大楚國小弟的角色,哪怕他因此受到了長老院的攻擊,哪怕他和他的國家需要忍受著貿易中受到的層層盤剝。
剝削吧,盡情的剝削吧,我終究會讓你們付出最慘烈的代價。
代價終於在同光三十八年到來了,武天覺得到了一個可以成自己的可汗,還等到了一次大楚國親手送給他的機會。
那一年的秋天,在新可汗上人不久,武天覺盡起五萬沁察鐵騎南下劫掠。理由?這一年的沁察汗國遭遇了災荒,提供給楚國的馬匹不足以換取過冬的糧食。
你不給我,我就來搶,多麼符合草原民族的理由啊。
可這並不符合武天覺的性情,他要的不是糧食,是那個負了他的王朝徹底湮滅。
一切都在他的安排之中,朝廷派來了童安這個愚蠢的太監。貪汙已經不可饒恕,可童安還犯了更大的罪過——通敵。
夏家人的忠烈,隻有無能的楊木鑾不知道。武天覺用了幾千兩銀子,便在玄武軍團中敲打出了一條裂縫,童安便是這條裂縫。
很快,愚蠢的童安卸掉了夏普的統帥之權,如果玄武軍變成了白虎軍,童安或者說武天覺根本做不到。可偏偏負責鎮守晉中的是玄武軍團,是為皇命是從的夏普。
晉中平原,凡是懂得點軍事的人都知道,絕對不能成為玄武軍和沁察汗國決戰的場地。那裏地勢過於平坦,沁察騎兵的機動力和衝擊力可以在這裏發揮到極致。
可童安不知道用了什麼方法,竟然成功的誘使玄武軍團選擇在晉中平原與沁察汗國決戰。
錯一開始便注定了這場戰役無法挽回,玄武軍團潰敗。看清楚事實真相的夏普殺了童安,帶領殘兵與沁察鐵騎決一死戰,最終全軍覆沒。
曆史便在這裏開始了自己的瘋狂。武天覺指揮的大軍殺入洛陽,*死了楊木鑾,卻也讓他對這些本性就殘暴的草原蠻族失去了控製。沒有在記得武天覺對大軍的忠告,一場又一場的屠殺,讓武天覺始料不及。
那些長老們隻記得了國師如何奪取天下的計謀,卻忘卻了守護天下秘訣。
武天覺,同光四傑中第一個叛逆者,他本應該是四傑之首,未來的朝廷重臣。可他最終走向了截然相反的路。
“治世之能力,亂世之梟雄”本就隻有一線之隔罷了。
他成就了沁察部落的未來,卻毀滅了楚國北方的明天。
他讓嶽維忠流芳百世,自己卻要遺臭萬年。
他本應該是更加顯明的大臣,卻害的萬千百姓至此家園破碎。
最終,還是有人可以抵擋他的大軍,彌補他的錯誤。那個人不是已經帶著不甘離世的嶽維忠或薑尚,那個人叫做李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