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能人阻止我,我要成為百官之首,我要挑戰相權,我要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此時的嶽維忠,鋒芒大露。他錯了,這個大楚國還是有一個人可以阻止他的,那個人就是楊欒。
這個一生多謀寡斷,剛愎自用的皇帝再次聽信了讒言,決定放緩嶽維忠的升遷。一件事情的發生,終於讓嶽維忠再次意識到了皇帝的不信任。這些年來,不管是在翰林院的韜光養晦,還是朝堂上的力爭上遊,有兩個人他始終沒有忘記。一個是當年與自己共同幫助楊欒奪取天下的李敢,嶽維忠從未忘記那個晚宴上看到的,一個十六歲少年初次因看到繁華似錦的皇宮而眼中發出的光芒。另一個是便是驚才絕豔的武天覺,武天覺為何會跑去大漠,他是知道的。一個帶有恨意的天才,不斷地遊說部落建立一個強大的馬上帝國,這恨意和武力對於剛剛恢複了一些生氣的大楚國來說如芒在背。
所有威脅大楚國的都必須扼殺在搖籃裏,忠心不二的吏部尚書如是想。很快,他便有了一個新的計劃。
楊木鑾憤怒了,不是憤怒那兩個可能威脅他帝位的俊傑。他憤怒於這個吏部尚書竟然毫無顧忌的把一份奏折擺在自己麵前。這份奏折裏清晰的寫了自己的新盟友武天覺可能對自己帶來的危險,奏折裏寫了對玄武軍團現在戰鬥力的擔憂,他要求把李敢所領軍的白虎軍調入一部分兵力至晉中協防,實在是膽大妄為。誰都知道這二人的關係很近,如果聽了他的話,豈不是讓戰力強大的白虎軍團更加接近與我,一旦這二人聯合造反,我哪有還手之力。
楊木鑾出奇的憤怒,隻是他的憤怒未必來源於對嶽維忠不信任。而是因為在他的內心深處,嶽維忠是一個能讓他自卑的人。
楊木鑾沒想到,他這次的剛愎自用,他這次的不聽諫言,最終會鑄成大錯。
嶽維忠在楊木鑾拒絕了自己的提議後便知道,他再次陷入了困境,皇帝終究還是猜忌自己。嶽維忠再度選擇了隱忍,他打消了繼續覲見的念頭,打消了短期內取代那個無能的老好人成為宰相的念頭。這一次,又是長達十年的隱忍。
這十年裏,我祖父已官拜禮部尚書,與嶽維忠一起協助天子打理天下。老態龍鍾的老好人宰相變成了擺設,六部尚書各執其事,大楚國迎來了中興的十年。
中興是要付出代價的,楚國重新的繁盛讓人們忘記了那些點點的黑暗。武天覺終於穩住了自己在沁察草原的地位,開始了對中原的蠢蠢欲動。東北金族已經韜光養晦太多年,納蘭德康對山海關內的花花世界向往已久,羌族人不滿足唐國公李家的懷柔政策,想要更大的回報。一切都不可逆轉的在發生著,可是這朝堂之上,隻剩下嶽維忠一人把危險看的清清楚楚。
十年後的楚同光三十三年,五十四的嶽維忠走上了人生的巔峰。他終於耗得那個老好人宰相告老還鄉,在我祖父的保舉下,嶽維忠正式成為了百官之首。
可一切已經太晚了,沒有人再能阻止大楚國江山的滅亡,楊木鑾從未消除對嶽維忠的嫉妒,當他再次拒絕了嶽維忠十年前的計劃時,嶽維忠便知道一切真的完了。
此時的皇宮之內,皇子們的爭鬥越加激烈,奪嫡成為了朝廷最大的事情,六部官員紛紛站隊,武將們也在選擇誰能成為自己的新主子。這是嶽維忠第一次感覺到自己無能為力,他幾次試圖解決李家與沁察汗國的威脅,卻都被皇帝和那些進獻讒言的小人化解。
做宰相五年的嶽維忠從未感覺如此疲憊,一切都不可逆轉的到來了。這一次,嶽維忠再次站了出來,去解救這個無藥可救的王朝。
楚同光三十八年,沁察汗國、金族、羌族同時南下。玄武、白虎、青龍三大軍團分別迎敵,嶽維忠上書,認為羌族實力不強,應分白虎軍部分兵力接應玄武軍團,未被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