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同光四傑——嶽維忠(下)(1 / 3)

新皇登基,閹黨滅、後黨被打壓,一切都是萬象更新。為了表達對父皇的尊重,楊欒在自己登基的第一年沿用了光熹二十七年的名號,第二年改國號為同光。

在清掃閹黨的過程中,楊欒聽取了嶽維忠與我祖父的建議,點到即止。隨即又頒發法令,宣布第二年,也就是同光元年開設恩科選拔人才。嶽維忠與祖父拒絕了皇帝的封官,決定參加科舉,讓天下看到天子以科舉選拔人才的決心。

楊欒又在新東林黨的建議下推出一係列新政,廢除了一係列兩黨設立的苛捐雜稅,一切都從同光元年變得好起來,後世被稱為同光新政。

同光元年春,各地鄉試開始。春末,各地通過鄉試的才子彙聚洛陽,準備會試。嶽維忠與我祖父是當科會試的大熱門,李敢則避開兩人參加了武舉人的考試。

會試放榜,我祖父與嶽維忠都榜上有名成為貢生,隻是令人大跌眼鏡的二人都無緣會元之名,奪取會元的是另一位才子武天覺,此處不表。

秋季,科舉最後的一科殿試在皇宮進行。因為某些原因武天覺未能參加殿試,我祖父高中狀元,嶽維忠則奪得榜眼,李敢在隨後的武舉中奪得狀元。

這是末日楚國最好的年代,無數英才在這一年裏出立於世,卻皆又被這四人掩蓋住了鋒芒。

科舉結束,我祖父與嶽維忠被點入翰林做起了庶吉士,李敢則成為禁軍副統帥。

一起看似如此的美好。

可這世界上最難揣測的職業便是皇帝,楊欒在掃清了登基路上的全部障礙後害怕了,他怕的不是別人,正是那個幫助自己繼承大統的功臣——嶽維忠。

這五年裏,他目睹了自己在嶽維忠的幫助下如何奪得帝位,他是一個心懷大誌的皇帝,卻也是一個資質平庸的皇帝。他害怕黨錮之亂再次興起,他是一個心胸狹窄的皇帝。

十五年,嶽維忠足足在翰林院裏做了十五年的編修。這十五年裏,我祖父升任禮部郎中,李敢接替了回西北指揮白虎軍的父親成為禁軍首領,那個沒能參加殿試的武天覺已經開始完成了對大漠各勢力的整合建立沁察汗國。這十五年裏,無數從同光元年的科舉中走出來的舉子在朝中擔任要職,隻有這個同科榜眼,依然在翰林院裏做一個小小的編修。

同光四傑,漸漸變成了同光雙雄。

無數的流言蜚語在朝廷大臣之間傳播,嶽維忠得罪了皇帝的傳聞被各種版本的編排著,時間久了,流言便消失了。沒人會在注意這個小小的翰林編修,隻有我祖父偶爾會找他敘一敘交情。

沒有人知道,此時的嶽維忠一如當年,在等待一個機會。他什麼都沒有做,又什麼都做了。他看著李敢慢慢長大,看到了李家的野心變得更大;他看到了武天覺建立的沁察汗國在組建在變的強大。他看到了那個希望成為中興之主的平庸皇帝正在慢慢忘記過去的教訓,黨派之爭再次崛起。

他知道自己還是隻能慢慢的等待。

這一次他等了十五年,終於被放下的戒心的皇帝想了起來,點了一個吏部員外郎。

我蟄伏十五年,不爭不奪,不是我無欲無求。我隻是要看清這局勢,如今我將加入戰局,誰能避我鋒芒?那紛亂的朝堂,我嶽維忠來了。

楊欒與嶽維忠在十五年後又坐到了一起,談起了治國之策,一如十五年前。此時的楊欒四十歲,嶽維忠三十五歲,一個春秋鼎盛卻為國家心力交瘁;一個已過而立之年,在翰林院十五年的靜謐生活中更加內斂。

沒有人知道那一次兩人到底說了什麼,隻知道那之後的嶽維忠開始了對同科的追趕甚至超越。五年後,四十歲歲的他任吏部郎中,此時我的祖父剛剛升任禮部侍郎。一年後,嶽維忠再次提拔,擢升吏部侍郎。興隆二十三年,四十四歲的嶽維忠再次被提拔,成為六部之首的吏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