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維忠,字丘山,楚延平十九年生,洛陽望族。忠性深沉、頗具城府,然愛民之心甚具。同光二十七年,輔太子登統,聲明振。楚同光元年及第,位及相。同光三十八年,沁察亂,帝薨城破,朝堂危矣。忠列百首,列陣於前,扶危之間,終脫險,輔新帝於南京。天下皆言,無忠,俱往矣。
———《史記●楚相列傳》楚國開國皇帝楊素在前朝分崩離析時果斷起兵,後剿滅天下諸侯統一天下,建立大楚。大楚國延綿三百年,雖然曆經鬥爭,卻巍然不動。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楚國在自己第四個百年,走向了無可逆轉的消亡之路。
外戚、宦官在這近百年裏輪流執政。雖曆經五帝,卻一個比一個昏庸,一個比一個無能。楚延平27年,延平帝楊連澈薨,後世赫赫有名的昏君楊連赫登基。此時的朝堂分成了三大派係,官員所組成的東林黨人勢力最大、後黨其次、最弱的便是被楊連赫打擊的的閹黨。楊連赫崇信道教,每日不思朝堂,卻苦心修道,全國大肆建設道觀勞民傷財。東林黨頻頻上書,希望楊連赫能回歸朝堂,卻不料被宦官、後黨抓住機會。兩方勢力珠胎暗結打壓東林黨,宦官勢力更是全力幫助楊連赫尋找修仙的辦法,以此重新獲得信任。很快閹黨勢力做大,東林黨人全軍覆沒。宦官、外戚兩黨一麵互相攻訐,一麵為防止士人崛起,竟然取消了為朝廷選拔人才的科舉製度,改而恢複古法的薦舉製。
這一製度讓天下士族失去了登朝參政的機會,閹黨、後黨買官賣官,朝廷徹底陷入癱瘓狀態。
楚光熹十二年,一心修道的楊連赫終於羽化登天,太楊木鑾繼承帝位改國號為同光。楊木鑾剛剛登上大統,便學習其父當年春秋鼎盛時期,瞬間剪除了再度抬頭的宦官勢力,同時宣布恢複科舉。
同光元年的這次科舉,是可以載入史冊的。被壓抑了近十年的士子們雲集洛陽,想要重新奪回朝堂的話語權。這一年所有的舉子中,有四個大熱門,被稱為同光四傑。
這四人都是曠世奇才,對後來的楚國影響極其深遠。挽救楚國大廈於將傾的賢相嶽維忠;我的祖父,自殺殉國的禮部尚書薑尚;平定羌族叛亂、驅除沁察汗國的白虎軍大都督,唐國公李敢,還有一個便是那場三族禍亂的根源,也是後來被剔除四傑的沁察汗國國師武天覺。
當然,那個時候的他們並沒有如今這赫赫威名,隻能算是即將發力的青年才俊而已。這第一個故事,便要從大楚國近百年裏的第一賢相,四傑之首的嶽維忠說起。
————————————————————————————————————嶽維忠,洛陽望族嶽家之後,出生於楚延平十九年。嶽維忠與大多數能臣一樣,有一個自幼天才的故事,在這裏不須負贅。嶽維忠讀書時,是天下士子最為黑暗的時代,楊連赫一手瓦解了他哥哥在位時留下的太監勢力,卻又捧起了另外一股新的宦官亂政。那時候的士子沒有科舉科考,隻能依靠討好太監或者後黨謀得一官半職。嶽家是世代清明的書香門第,東林黨人中的東林黨人,自然會為了子弟的前途苟且偷生。那時候的士子們是絕望的,報國無門,前途昏暗,年少的嶽維忠卻有著與年齡不相符的成熟,他沒有學習大部分士子般每天在玩樂中沉淪,隻是依然每天讀書、論策,過得十分平靜。
年幼的嶽維忠卻看的比成年人還要清楚,他知道宦官與後黨終究會在自相殘殺中被瓦解,他隻是在等待,在等待那個黎明的到來。
嶽維忠並沒有等待太久,終於在他十五歲那年等來了第一個機會,太子需要伴讀。可能是自卑的宦官們想要拉攏書香滿天下的嶽家,可能是兩黨都認為嶽家難成大器,在爭執不下之後,兩黨決定從中立的嶽家選擇一個子弟成為太子伴讀。十五歲的嶽維忠獲得第一個接近朝堂的機會。特別要說的是,太子身邊本來是有一個伴讀的,隻是這個伴讀過於剛正不阿,被兩黨以年齡過大(時年二十三歲)的名義遣回了老家荊州,那人便是我的祖父薑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