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禮節與親情
禮貌待家人
對別人要有禮貌,對家裏的人也要禮貌,假如你對家人的基本禮貌都沒有,更不用談去對外人多有禮貌了。所以,禮貌對家人也是必要的。
雖然是一家人,但也如同一種較親密的人際關係,大家生活在一起,時間和空間比外人更長久而親近,彼此要以禮相待,互相尊重,關係才能和諧,生活才會溫馨。
如果家人關係不好,經常發生爭吵,互相敵視,如同外人,那這種家庭值得檢討。失去真正的親情意義,沒有禮儀的存在,彼此不會相互關懷體諒,生活在其中的成員沒有快樂可言,個性也會過於孤僻,脾氣古怪而不合群。
家人之間有時會引起不快,如姐妹間偶而說些刺傷的話,即使自知不對,又往往以為是自家人而無所謂,這就是忽略了家人應有的禮節,爭端就從此小節引發了。
家是培養性情,讓身心得到憩息的所在,如果你想要愉快地和家人融洽相處,就應該對家裏的每一個成員保持該有的禮節,如果隨便拆看人家的信件,不經過人家同意穿用衣物,不幫忙分擔家務一味推給別人,對事斤斤計較等,都是不合乎禮的行為,應該彼此尊重與關懷,對生活禮節有正確的認識和遵行才是。
何況在家中所培養的禮儀,在學校或將來走向社會工作時,一定會派上用場,使你成為人們眼中有禮貌,受人喜歡,有教養的好女孩。
如何向人介紹長輩要采用何種方式向客人介紹自己的父親呢?首先要把家裏的人介紹給客人才有禮貌,這和年齡是沒有多大關係的。介紹父親後,再介紹客人給父親。
介紹自己的父親時,不可稱”這是我父親“,應該說”這是我爸爸“才是正確的說法,這點必須注意。同樣地介紹家中的母親也是如此。
感謝母親
當你母親為你連夜編織了一條羊毛圍巾後,親自披掛在你脖子上時,你應該如何表示心中對母親的感激呢?你一定非常高興地說:”媽媽謝謝您“,然後很快圍起那條圍巾,在鏡前滿意地照來照去,”媽,很適合我呀,媽打這條圍巾辛苦了。“做母親的聽到女兒這樣的感謝與體貼的話,所有的辛勞都變成滿懷的欣慰了,這樣的表達是正確的,不要忘了在欣喜時向母親道謝一聲。
送給爸爸的禮物
遇到家人的生日或有什麼祝賀的事,要送禮物前最好先和大家一起商量後,再做決定,不要自做主張,結果送的禮物未必令人喜歡。
送給爸爸的禮物,不妨送他平常需用的東西如自動刮胡刀、領帶、皮帶等,或是探知他最想要什麼東西,在能力範圍內買回做禮物亦是恰當。
家人一起商討送禮物,往往含意最深,是父親最感動的心意,也是最好的禮物。不要因為家中有人送了,自己就不送了,相信爸爸也一定是期待你那份誠心的祝福。
傾聽父母意見
對於某件事的看法,自己的意思和父母的建議相違背時,你會采取何種態度?天下的父母沒有不關心自己兒女的,站在他們的立場,父母總會關心你的事,告訴你他們的建議及意見。何況他們年長心智深,經驗豐富,所以,應該多加考慮他們的意見才對。
也許你會認為自己的事應該自己決定,可是自己的決定未必對,身為子女應該聽從父母的意見,作為參考,然後自己再作決定。不可因想法不同就不聽,這種態度是不對的。
有客來訪時
明天要交很多作業,晚上你正在忙於寫功課,當爸爸公司的同事來訪時,你會出來向客人略為打招呼一下嗎!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再忙也得出來向客人禮貌性地打個招呼。
雖然不是你的客人,既有客到家裏來,你都必須出來打個招呼,這是應有的禮貌。打完招呼後,不可一直坐在客廳不走,聽他們的談話也是失禮的。如客人有話問你,必須答複客人問題後再行告退。
客人要回去時,必須再一次出來向客人辭別。把朋友介紹給家人你帶著好幾個朋友到家裏來玩,一定要介紹給家人認識,即使是好幾個,也要將每個朋友都簡單地介紹給在家裏的人。介紹時,隻要介紹名字即可,讓大家都覺得受到尊重。
如默默地帶進自己的房間,有如無視於家人的存在,對家裏的人來說是件很不愉快的事,你的朋友們也會因此而覺得不自在。
也不能想要趕快和朋友玩,家人中隻介紹媽媽,或者嫌麻煩幹脆以一句”這是我的朋友“,就省略了介紹。
男友寄來的信
假如男朋友寄來的信,爸爸要你拿給他看,這時你會拿給他看嗎?這時,應該給他看才對。因為堅持要看信的爸爸,是基於關心你的立場,並不是他的霸道或不對,你應該體諒爸爸的一番心意。
爸爸想看信,是想知道男孩的人格如何,你們交往的程度又如何,他擔心你交友不慎誤了自己,因此,不但信要給他看,你也應該將男友的事詳細告知爸爸,並介紹男友給爸爸認識。
這樣一來,爸爸了解你們交往的情形,以後就不會強迫你再拿信給他看了。
自己的小窩
生活條件許可下,少女們應該都有屬於自己的房間,可以關上門,避開外麵的世界,沉浸於自己的心靈的小天地裏。如果你有這樣的一間臥室,你應該感謝父母尊重你的隱私,為你保留一個這麼自由的空間。你可以用顏色、圖案、家具、裝飾品來美化你的房間,反映你的個性與品味,將房間打扮得漂漂亮亮,舒適而溫馨。別忘了居住空間打掃幹淨,保持整齊。你不是住在旅館裏,沒有女傭每天來替你清理房間,雖然母親也許會為你收拾,可是這應該是你自己的工作,你的母親沒有理由為你打掃。
你的房間應該自己打掃,天天保持整齊的清潔,這才公平合理。
多久整理一次房間,你可以自己安排,原則上一星期整理一次較妥,不要積太久,以致於房間很髒亂,不容易清理,在未清理房間的這一段期間,房間可以置之不理。你也許不喜歡打掃房間或一時沒空,你可以與媽媽達成協議,幫她做些她特別不喜歡的工作,請她打掃你的房間,做為交換。
如果你有自己的房間,你可以靈活地布置成坐臥兩用而不單是睡覺的房間,在裏麵可以工作、睡覺、休息、讀書和接待朋友。你可以利用植物、書架或珠簾分隔房間,如果想改變房間的布置,一定要先與父母商量,不可擅自亂搞,尤其是裝修必須花錢,先要清楚父母親是否能支付這筆費用。最好在裝修家具方麵,以廉價購買書架、椅子等,不要昂貴,否則會加重父母經濟上的負擔。
學會花錢
對於金錢的運用,從小開始,你就要學會。你要了解金錢的價值以及如何善加使用支配它。
當父母給你零用錢時,你就可以開始了。最好要求父母按時給你固定的零用錢,如果你不知道該要求多少,你可以問問年齡相近的朋友,她們的零用錢是如何與日俱增的。
有的家長隻給孩子一點點零用錢,但遇有需要時就會付給孩子所需的錢數。有的家長給孩子比較多的錢,至於孩子需要什麼東西讓他自己負責,家長並不另給,他們的用意,無非是希望孩子養成理財能力。
最好能讓父母了解你用錢的情況並且利用其中一部分於儲蓄上,你可以請父母為你在郵局開個存戶,雖然存的錢可能很少,但積少成多也是一筆大數目,最重要的是讓父母知道你是懂事而不會亂花錢的女孩,以後,他們就願意給你更多點的零用錢。
不管你得到的錢是多少,你要把錢分成三份,一份用於儲蓄,另兩份花在不同用途上,但要花得適當。如果有一天你想要買某種大件或貴重的東西,你應先問父母:”願意幫我付一部份的錢嗎。“相信隻要你肯自動付一半的錢,你的父母也一定會答應分擔部份的。
父母生你,有責任供你生活上的一切需要,但你要知道愛惜與感恩,重視父母的錢財。如果你帶朋友回家裏一次請客就把全家一頓的水果全吃光,這時,你應該以自己的錢買回原有水果放在冰箱裏,這才是正當的態度,不可以為反正是吃家裏的,你可一毛不花,隻想父母該買,這就是不重視他們的錢財了。
中學畢業後,升入高中仍需父母相當經濟的資助,別以為這是父母應盡的義務,其實不然,你應該體會父母的恩惠,感謝他們的幫助。
完成學業後,你必須去找一份工作,自力謀生。那時沒有權利再花父母的錢了,如有需要,可以向父母商借,但以後一定要有能力還,因此也不可借得太多。
女孩子到了高中以後,如有可能的話,利用假期或課餘時間找點兼職的工作也是好的,除非你是為學業疲累得無餘力工作,否則課餘打工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可以讓你見識一下社會的麵貌,提早實習做個社會人。
在用錢上,要有精打細算的本領,如該用的則用,不該用的則不用,能將錢積存下來,就能控製錢的進出。到了真正有需用時,你就有錢可以支付,甚至幫助你的父母解決錢的困境。若你能自付學費,對父母而言,就大大地減輕了一項負擔。或是自付一半,也能讓他們減輕不少,體諒父母賺錢不易,愛惜地用父母的錢,從現在起,開始學習如何支配你的零用錢吧!
我想有個圓滿的家
不和諧之音
人們都有幸福的溫暖的家庭,但是由於時代的改變,社會背景的複雜,促使人際關係變得不單純。不但人與人之間有不和諧的現象,就是夫婦之間也因思想、價值觀、感情的差異等原因,產生不協調的疏離,於是各種家庭問題就出現了,危機重重,婚姻時有瓦解分散的可能。
現在的問題家庭不少,嚴重地足以破壞多年建立起的家庭,分居與離婚的情況,時有所聞,顯然是不以為怪的事了,而可能受傷害最深的是無辜的孩子。父母若想到這一點,就該以孩子的幸福為重,維持現有的婚姻,使孩子有個溫暖而圓滿的家。
父母離婚,兒女所受的痛苦和父母一樣深,有時更甚。當父母婚姻有了裂痕時,也許你還小,但你也會感受到他們之間的對立關係。看他們日夜不停的吵鬧、發生糾紛,或者嚴重到了要鬧分居或離婚的地步,那是令兒女感到最傷心的情景。
從前的專家們,總會對父母做這樣的勸告:為了孩子,要勉強在一起。但是夫婦的爭吵依然不斷,更令人歎息的是,父母在兒女眼中變得彼此如外人般地冷漠寡情,互不關心。做兒女的可以感覺到父母是為了他們,才不得已的湊合一處,這種假相的團圓失去了真實的意義,還不如分手的好。
父母分居的情況,有時在家裏已經開始了,如各住一間臥室,有各自吃飯的時間或互不理睬。兒女在家裏看不見父母的親密關係,有時帶同學來家裏,會被以奇怪的眼光問到這種情況,你想解釋也不是,不解釋又不行,總之,很令你為難,有的人根本不願帶同學去自己父母失和的家。
家庭關係正趨破碎時,不幸的你會經常遇到父母互相指責和冷漠沉寂的氣氛,深夜你躺在床上聽著父母打架、爭吵,你會感到無助和恐懼。這時你別以為父母的爭吵是因你而起,自己產生莫名的內疚。事實上,你並非父母的累贅。造成家庭不和諧的緊張氣氛,這種過錯在父母並不在你。
收拾破碎的心情
當你得知父母要分居或離婚時,你的心情必然十分迷惘慌亂,這是正常的反應。因為你所熟悉的世界即將要崩潰了,你不知該怎樣去麵對不正常的單親生活?你會有不安全感,你害怕將來會跟你不大喜歡的爸爸或媽媽同住,你擔心他們是否能照顧你,不過這種心理隨著時間的轉移,你會發現這些擔心是沒有必要的,有的問題比你所想像的要容易解決。
父母分離下的青少年對他們家長都會感到怨恨,你怨恨地不想見他們其中的任何一個,拒絕爸爸或媽媽來看你。你會對人隱瞞父母分開的事實,那是你引以為恥而感到丟臉又自卑的事,甚至,你會覺得別人在看不起你。如果你有這些感覺的話——”找一位了解你的年長親屬,如祖父或祖母傾訴一下,他們會安慰你,會告訴你重要的是父母最終的幸福。“你應該感到如釋重負,比起過去的爭吵情況,現在分開後的安靜令你心平氣和些。你再不必為爸爸或媽媽說話,你不會再受緊張、不和諧的家庭氣氛所折磨了,你開始可以集中精神讀書、交友、生活。
讓時日來衝淡不快的心情,一段時間後,你不會感到環境有什麼大的變化,你仍然住在本來的屋子裏,仍然可以見到父親或母親,也許你在尋找失落的感情,你可能得不到無缺的圓滿,但也不特別感到沮喪,你可能對父母分居的事已不那麼在乎了。
我有自己的權利
父母離異下的你,有權利要求他們離異後應該給你所需求的,不論是精神方麵或物質方麵的希冀。
一、父母應表示他們依然是關愛你的,他們依然和你的生活保持聯係。
二、父母應安排時間定期來看你。
三、父母應經常在周末或假期,一起帶你出去玩。
四、與你一起生活的一方家長應該有能力撫養你,不可阻撓你繼續與另一方保持親子關係。
五、父母雙方應該讓你了解他們分手是大人的事,並無損於你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你依然可以去探望他或她。
六、父母雖不屬對方,但他們依然是屬於你的。
七、應讓父母了解他們之間保持友好,你和他們的關係才容易保持下去。
除非你喜歡其中一個而與另一個合不來,否則,你很難決定要跟父親或母親一起生活。
你可能感到母親可憐無助,她需要你的照顧,你也可能擔心選擇一方,會使另一方惱怒。當你做出這個困擾的決定時,我們的建議是——”不如自私些,你得要把自己的幸福放在前麵。你有自己的生活,你的父母是成年人,他們會照顧自己。所以適合與你一起生活的一方就是你應該選擇的一方。“也許選擇的權利不在你,不過,你應該有自己的意見,至少你要讓父母知道你的選擇。假如他們忽略了你的意見,你可以告訴年長一點的親屬朋友,甚至可以找老師談,請他們代自己與父母溝通,使自己意見受到父母的重視。如果你已長大成人,事情就容易多了,因為你已經有選擇與誰一起生活的權利。
直麵變化的生活
打破家庭常規是令人惶恐的改變,我們都需要生活中的安全感,但你必須勇敢地麵對現實。
首先,遇著新的家庭環境,離開原有的家庭,是你要麵對的、最令人傷心的事,對此你要有心理準備。你可能要換學校,也許再看不見好朋友,你甚至沒有自己的新房間,你可能發現新的家不如舊家好,你會感到氣憤、傷心或抑鬱,但別忘了你的父母也會有同感。
父母分手會使你變得鬱鬱
寡歡,把自己關在小天地裏,自我保護不再受傷害,甚至,對交朋友缺乏興趣。不過,有些青少年覺得父母分手對自己的成長反而有益。如果以後照顧弟妹的責任落在你身上,你必須協助打理家務,你的責任感自然加強,你會覺得成熟了,自律性和自信心也隨之增強。
如果你因父母的離異而成熟了,長大了,你會知道雖然父母離婚了,但他們曾經愉快地在一起生活過,離婚不會把婚姻中積極的一方麵一筆鉤銷的,隻要雙方努力,分離一段時日後,可望重圓也說不定。這可以幫助你正確對待家庭的破裂,並且使你有信心去麵對改變的生活。
手足情深
由於父母的離異或死亡,造成你不得不與兄弟姐妹的分離,這種傷痛也會令你難以忍受。
在平常他們似乎很煩人,或不以為有何親密,但事實上我們都是需要兄弟姐妹之間的關心與愛護,我們有時也非常依賴手足的幫助。
事到臨頭時,手足必須互相安慰,互相陪伴,互相在精神上相扶持,聽取大家的建議,決定以後的去路與問題。如果家庭不幸遭變故,無論離得多遠,彼此都不要與兄弟姐妹失去聯係。經常通通電話或寫寫信,隻要聽見熟悉的聲音或是收到一封回信,都會使你獲得無比的欣慰。
當你在感傷時,不要忘了你的手足也同你一樣在承受著這種分離的悲哀,平時不妨常聚一聚,在一起談談你們的感受,吐露苦悶,這樣對你們會有所幫助。
單親家庭的陰影
親人離去
現在的社會,由於離婚率的增高,或是未婚懷孕,或因事故造成父母之一的喪亡,而有了單親家庭的現象。單親家庭可能由父親或母親撫養子女,父母或許有經濟能力而且堅強,但是,問題就出在單親家庭的子女身上,他們對於單親的感受異於雙親家庭。
無論你的父母是突然身故或是長期抱病身亡,其中之一的去世,對你都會是個沉重的打擊。或許你會以看書來暫時忘記這個不幸,或想像他或她還在屋於裏,一切沒變,可是一旦想像停止,你又回到了現實,悲傷的陰影又深深地籠罩了你的心靈。
麵對這個令人難以忍受的事實,在這一段時日,最好與家人親近的相處,不要獨處。如果你有兄弟姐妹的話,就跟他們以及健在的家長在一起,這樣會減輕你的痛苦,而且不會感到害怕與不安全感。這時,一家人在感情上靠得極近,彼此有相依為命的安慰。如果你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你必須去參加父母的葬禮,親自看他們下葬了,可以幫助你早日恢複失去親人的悲痛。如果你難過到無以克製自己,你的家人未必希望你一定得去,所以不去也可得到諒解。
親人死了,你可能在悲慟之後,不想講話,不想見任何人,不想做任何事,你可能隻想一個人坐在自己房間裏沉思。這時任何人的安慰對你都沒有什麼作用。這種情況是正常的,但是時間不能太長,連續兩、三個星期後,你應該開始回複正常。開始與家人說話,偶而的外出,去看看電影,開始整理書本,準備振作,開始正常的生活。喪禮已過,死者已矣,活者還要麵對明天升起的太陽。
另外,有一種獨處時的害怕,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死亡對於我們來說總是一種令人恐懼的陰影。你可能害怕一人去洗手間或在臥室,你可能無法安然入睡,希望有人在身旁陪著你。你可以坦白地告訴爸爸或媽媽,說你感到害怕,你希望和她或他睡在一起,相信大人會理解那種心理的。
朋友們看見你,會過來安慰你,你也許會覺得很厭煩,沒有人喜歡受人憐憫,這時你可以誠實地告訴他們說:”事情已經過去了,我也沒有什麼了,請不要再提這件事。“鼓起生活的勇氣
如何抒發心中的悲傷?哭是種可行的法子,盡情哭出來,對你是有幫助的。有時和爸爸或媽媽抱頭痛哭一場都是好的,假如看見他或她一邊做事一邊流淚,你不妨走過去摟著他或她,互相安慰,互相鼓勵堅強起來。或是寫寫日記也是個好法子,日記好比一個聽你傾訴的朋友,你可以將內心的苦悶盡情地寫在紙上,吐露愁緒後,你會感到愁雲慘霧的事似乎已完全的過去了,自己的心靈得到很大的解脫,不再受痛苦的煎熬。
以後,你會去想一些事:父親或母親去世了,會變得窮了嗎?誰給你送午飯?放學後誰會來接你?誰會給你零錢?等等。千萬不要為了這種種小事想得你心煩焦慮,這些事到時自然會迎刃而解,首先你要分出事的緩急輕重,再來逐件解決。把你認為最重要的事解決了,其他的小事就容易了,何況別人也會想辦法幫助你。
另一種解決問題的積極辦法是將自己認為能解決的事情用筆寫在紙上列出來,也許經過思考後,你會發現有幾種可能解決的辦法。當你陷入困境時,即拿起紙和筆寫下可能解決的步驟和計劃,可以減輕你沒有必要的憂慮。
也許喪失父親或母親後,你在家裏要分擔責任與工作,要照顧弟妹,要侍候爸爸或媽媽,幫忙家務等,你會感到自己應該填補死者所留下的空白,在某種程度上,這會使你忘記悲傷。做事,是醫治創傷的藥方之一。
再婚之家
假如你的爸爸或媽媽在另一半過世後,結交了男友或女友,並且可能要結婚時,相信你對這件事一定會感到驚愕得束手無策。
你會感到亡父或亡母的地位將被不相幹的外人取代,這對死者是不公平的,而對你更是不願意。你知道沒有人能取代他或她的,可是你也要設身處地為在世的爸爸或媽媽想想,他(她)很孤獨,需要伴侶,需要幫助和支持,也可能需要經濟上的援助,而這種種需要都不是你能代替或解決的,何況讓活著的人忍受孤寂與麵對困窘,度過餘生,也是不公平的。
所以做子女的你,應該體諒他(她),為他(她)的幸福著想,誠意地讚同與祝福他(她),相信他(她)的幸福,也是你新的幸福。對於母親,在父親逝世後,想出外工作,為了謀生,也是想找些新朋友,建立更多的友誼。這時,你應該鼓勵她,若使母親為了顧及你而天天待在家裏,這是不對的。
懂事早當家
生活在單親家庭裏的成員都會感到難受,越來越多的父親要兼負母親的責任,照顧家務和孩子,他們甚至不得不放棄工作,暫時照顧家中的事,或者為了生活依舊去做事,讓家中的孩子過著可憐無人看顧的生活。如果是母親,生計的重擔更令她透不過氣來,在家中工作之間分身乏力,不知如何是好。而身為這種家庭的子女,自然能感受到這種難處的憂苦,這時,你應該怎麼幫助他們?
你應該會明白,父母最擔心的是供養子女生活方麵的需求,你也許會注意到,為了讓你依舊過好的生活,他或她自己省吃儉用的很,他們可能因為不能提供你衣著,不能讓你參加旅遊而憂慮。所以,對他們不要多做非份的索求,並且要時時表示自己的感謝與滿足,讓他們感到安慰,感到你是懂事的孩子。
家庭中少了爸爸或媽媽時,落在你肩上的責任將會加重,不僅為了自己,如果還有兄弟姐妹,更該為了他們,付出一份力量。每個人都必須為家庭傾盡全力,全家合作無間,為爸爸或媽媽分憂擔勞。這時的你不得不及早自立,不能再依賴父母,必須堅強而能獨立自主。
你要學會對事物有自主能力,平時要幫助爸爸或媽媽操持家務,照顧弟妹,盡量使家庭的狀況在自己的努力下過得好些。要做的事可能多且勞苦,如煮飯、縫縫補補衣物,打掃房間等,甚至是去找一份兼職工作幫助貼補家用,認真而精明的管理家庭賬目,使收支平衡等等,如果你都能做得好,你的父親或母親會因你而得到極大的安慰,減輕失去另一半的沮喪與無力感。
繼父母問題
”我們不想他在這裏,我想他應當離開。我一直在想這不是他的家,這是我們的家,沒有他的份兒。“這是一個剛有繼父的女孩寫的日記,日記中充滿對繼父的厭惡與不滿,繼父的不當行為也許值得商榷。但是,子女把新來的人看作是擾亂原有家庭的平靜,奪走爸爸或媽媽關懷的第三者,這樣的心理是自然而可以諒解的,因為新來的繼父或繼母,不僅在感情上,你會感到受威脅,甚至還有被遺棄的感受,彷佛屬於你的空間已被侵犯者占據了。
總之,你與繼父或繼母之間的新關係,必須互相諒解地慢慢培養,一下子就適應是很難的。首先,要在心理上克服害怕失去父親或母親的憂慮。你必然害怕這個新來的外人會取代已經離開了你的親人,你會因她的加入感到憤怒而與新的權威采取敵對態度。
不過,後來你會發現許多繼父母並不想侵占你的親生父母的地位,他們反而特別重視你的存在,他們隻想給你如親生父母般地關愛。
甚至,你會感到再婚的爸爸或媽媽似乎快樂了些,家庭也因而溫暖安定多了。也許你想通了,你會有一種寬慰感,因為你不必為爸爸或媽媽的孤獨和不幸感到悲傷了。
新來的弟弟或妹妹
在你有繼父或繼母的同時,你可能還有更複雜的問題,那就是由繼父或繼母帶來的子女,你異父母的兄弟姐妹。要坦然接受這種關係並不容易,你會發現中間有許多競爭和矛盾,你與他們之間可能會固小事出現爭吵和小磨擦,你可能會由衷地討厭他們,對他們怎麼看怎麼不顧眼,主要的心理因素就在——他們是異父母的子女而非家庭的真正成員。他們搬到你家來住,關係更顯得複雜、困難,尤其是住的空間因而縮小了,關係就會更緊張,忽然讓這些新來的人共同分享你的家,你會癌到憤恨。
擁有一顆寬容之心
盡管存在這一切困難和問題,但新關係還是必須去麵對,時間和接觸會使事情容易得多,互相的關係會逐步改善的,隻要你為再婚的家長著想,不要使他(她)感到為難,努力去適應,相信這種複雜的新關係問題會變得容易處理些。
有些想法可以使情況變得輕鬆一點:
設身處地的為你的爸爸或媽媽想想,他們的處境也是很困難。
你的異父母兄弟姐妹也同你一樣感到迷惘和沒有安全感,他們也不想今天這種寄人籬下的情況,你不妨問問他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