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溝通是一門藝術
聽懂孩子的“潛台詞”
多說“要”少說“不”
讚揚比批評多一點
心平氣和才好溝通
媽媽錯了也要道歉
給孩子申辯的機會
人與人之間,唯有溝通是寶。如果有了暢通無阻的溝通,人類可能早已造出通天的巴別塔,步入天堂。媽媽與孩子之間的關鍵也在於溝通,掌握與孩子交流的密碼,就可以和孩子共同步入成長佳境。和孩子溝通是一門藝術
媽媽們在一起時,常會聊起一個共同的話題:自己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不聽話,愛和父母爭辯、對父母的話愛理不理、對家長的說教無動於衷……這個談話的內容千奇百怪,形式多種多樣,但主題卻隻有一個,既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如何能和自己的孩子暢通無阻地溝通、交流。這是每一位媽媽所關心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隱藏著許多學問和藝術的問題。
其實並非孩子不乖,而是許多做媽媽的不懂得交談的方法和藝術。吸引孩子說話和與孩子交談是一種藝術,需要獨特的技巧。隻要注意運用跟孩子說話、講理的技巧,就可以避免孩子鬧情緒。
我們試著從下麵幾個例子中,窺知一二:
例1:佳佳從幼兒園回來後,媽媽問:“你回來了?”佳佳說:“嗯。”媽媽說:“今天在幼兒園都做了些什麼?”佳佳回答:“什麼都沒做。”媽媽又問:“吃什麼點心了?”佳佳不耐煩地說:“我忘了。”
例2:樂樂從幼兒園回來。媽媽熱情地說:“寶貝回來了?快讓媽媽看看!”媽媽專注地看了樂樂一會兒,然後又親熱地說:“今天玩得高興嗎?和小朋友玩什麼了?”樂樂說:“高興呀!我和琪琪一起玩搭積木,我們搭了一座動物園,然後把許多玩具關進去當動物,我們兩個人做飼養員……”媽媽:“哇!孩子真能幹,都當飼養員了。你的動物園一定很好玩,可惜我沒有玩到。”樂樂親熱地跑過來說:“沒關係!媽媽,下次我也給你搭個動物園,我和你玩!”
例3:慧慧要去上算術課了,媽媽對慧慧說:“慧慧,上課時要看老師和黑板,不要東張西望,不要和小朋友說話,也不能在老師講課的時候低頭做自己的事情,更不能……”話還沒說完,慧慧就不耐煩地說:“哎呀,你都說過一百遍了,真煩人!”
例4:晨晨要去美術班上課,媽媽微笑著對晨晨說:“晨晨,上課時要注意什麼?”晨晨挺直腰板回答:“注意聽講。”說完,開開心心地出了門。
看出一些端倪了嗎?
媽媽在和孩子說話時,應該首先保持平等、真誠和尊重的心態,然後才是把他們當作一個孩子給予寬容和鼓勵。這是一門傾注看愛與智慧的藝術。
1.對孩子說話要溫柔可親。
孩子玩完玩具後不願意收拾,如果你訓斥道:“壞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孩子就會覺得媽媽不喜歡自己,產生抵觸情緒,就更不願意聽話了;如果你微笑著說:“乖孩子,要養成自己動手的好習慣。來,媽媽陪你一起收拾吧。”孩子就會感受到你的愛,自然也就願意服從。
另外,孩子說話的時候,不要隨便打斷他,更不要置之不理。讓孩子知道你對他說的話很有興趣,多說“哦,是嗎”、“還有什麼”、“太有趣了”之類的話,這可以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感情,既增進了你和孩子的感情,又培養了孩子的語言和思維能力。
2.對孩子說話要把語速放緩。
現在兩三歲的孩子對語言的分析能力較之以前有很大的發展,但總體水平仍然較低。如果你對孩子說話就像連珠炮一樣,孩子肯定反應不過來。所以,同孩子說話語速一定要慢,把每一個字都說清楚,孩子的思維才跟得上,才不會出現注意力分散、對你的話置之不理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