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愛孩子,先要了解孩子(1)(3 / 3)

媽媽必須能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這是了解孩子的重要原則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設身處地體驗孩子的真實感受,多一分對孩子的理解,少一分對孩子的訓斥。

隻有這樣,才能跟上孩子的發展變化,了解孩子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性格的變化,理解孩子的歡樂和苦惱;隻有這樣,才能加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縮短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奠定母子心靈接近、心理相通的基礎,創造孩子成長的寬鬆氛圍!別再讓孩子繼續孤獨

關於孩子孤獨的情況,從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開始就凸顯出來。不過那時候很多人還都居住在大雜院或筒子樓裏,招呼一聲,能引來全胡同或整個樓層的孩子,孩子們聚集在一起瘋玩瘋跑是很容易的事。

但現在的孩子相比之下就孤獨了很多。他們大多數都住在單元樓裏,父母平時早出晚歸,沒有時間和鄰居們來往,孩子自然也就沒有機會去認識樓裏其他的小朋友。因為身邊沒有朋友,所以有時大人讓他們出去玩,他們都不願意出去。很多孩子平時都隻能和爸爸媽媽玩,如果爸爸媽媽沒有時間,就自己在家裏看電視、玩電腦,或是獨自畫畫。有些孩子甚至養成了自己給自己講故事的習慣。偶爾能和表兄弟或表姐妹一起玩,是現在的小孩特別期待的事情。

《知心姐姐》雜誌在全國範圍內13個省市中進行過一次調查。這次調查主要是關於傾訴和溝通的問題。在7905名調查對象中,既有孩子,也有父母。

關於“遇到苦惱時,你最想向誰傾訴”的問題中,選擇向媽媽傾訴的排在第一位,占46.7%;向“身邊的朋友”傾訴苦惱的,占總人數的22.60%,排在第二位;向爸爸傾訴則排在第三位;另外還有1.37%的人選擇了“網友或筆友”。

這個調查結果反應了孩子的心中最可信賴的人是媽媽,但朋友的地位也在逐漸上升,有時他們對朋友的需要可能會超過父母。

另外,調查中還有一個麵向父母的問題:“在孩子的問題上,最讓您煩心的是什麼?”選擇“最擔心孩子貪玩”的占53.48%;選擇“最擔心孩子膽小”的占43.94%;選擇“害怕孩子交上壞朋友”的,占13.69%。

這說明孩子的父母雖然對孩子的交友問題有一定重視,但關心程度還比較低,而且家長隻是害怕孩子交到壞朋友而學壞,卻沒有關注孩子孤獨的問題。

一個小女孩因為不認真,總是忘記或漏掉老師留的作業題目。因此,媽媽建議她找個朋友放學回家一起做作業。小女孩十分高興,第二天放學便帶回來一個同學。第三天放學又一下子帶回來4個同學。這下可好,幾個孩子在房間裏一邊寫作業一邊吵嚷,最後居然吵起架來。媽媽又是勸架又是做飯,還和爸爸把這些同學挨個送回家,最後回來還要打掃亂糟糟的房間,累得不亦樂乎。媽媽和爸爸鄭重地對她宣布:“以後再也不要往家裏帶同學了!”

可接下來的日子,小女孩還是每天都帶一個同學回家。她對媽媽說:“我就帶一個同學回來。我同學都想和我一起寫作業,也特別想看看咱家。”

媽媽最終同意了她的請求,因為她能夠理解孩子的孤獨和渴望朋友的心理。

曾有一項在上海市1318名6到12歲少兒以及其父母中進行的心理調查顯示,孩子非常渴望擁有知心朋友,但家長並不願意孩子和朋友在一起多玩。39%的家長不同意他們在放學後找同學玩,34%的家長隻是勉強同意。

教育專家認為,家長的反對會導致孩子缺少朋友,而缺少朋友的孩子不僅會孤獨、苦惱,還容易患上心理疾病。孩子需要同伴教育,和同伴一起交往,能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協作能力、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