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天賦的教育資格(2)(2 / 2)

大家都知道:孩子在剛出生時還不能區分媽媽和其他人,但幾個月後他們就可以分得很清楚。當別人抱他時,他就會不停地哭鬧,而母親一抱立刻就會安靜下來;看到母親離開就會哭著用聲音去追隨,看到母親回來或聽到母親的聲音就會馬上露出笑容,並發出表示歡迎和高興的聲音……這是很正常的親子依戀現象。其實,不僅人類中有這樣的現象,在整個動物界幾乎都是如此——小動物出生後跟在母親後麵亦步亦趨,寸步不離。

這種依戀和跟隨對其成長乃至一生都會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專家把這種影響稱之為“母親印刻”。假如小動物出生後,照顧它的並非親生母親,那麼這種本能便將印刻的對象指向撫養者。其產生的根本源自生命體的本能。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是帶著可以維持自己生命發展的本能而誕生的,對於剛出生的、沒有任何力量保護的幼小生命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與自己的保護者之間產生一種相互的依戀。

英國著名動物學家德斯蒙德·莫裏斯經過長期研究,發現這一印刻對動物長大以後生活的影響之深幾乎難以想象。比如:一隻雄孔雀從小就在動物園的烏龜館裏生活,到了成年時期居然不搭理新來的雌孔雀,卻頻頻向一起生活的烏龜示愛。這便是生命之初的印刻在發揮作用,隻是幼年的環境使雄孔雀發生了錯誤的印象。

在人類的成長中,這種印刻起到的影響更加巨大。那些吃得好穿得好,但沒有在早期印刻中得到足夠關愛的孩子,一生都會遭受焦慮的困擾。專家認為人類中較為普遍的戀母情結,其根源也是這種印刻在發生作用。

曆史上曾有一樁著名的“疑案”:18歲青春年少的明憲宗不顧一切人的反對,不但將大他17歲的萬貞兒立為貴妃,後來還為她廢了皇後。盡管後宮佳麗如雲,但明憲宗隻對萬貴妃情有獨鍾,忠心不二。最不可思議的是當萬貴妃57歲暴亡後,明憲宗居然也一病不起,並在幾個月後隨之而去。

人們一直無法理解他們之間的這段戀情,猜不透何以一個既非年輕貌美,又無超人才學,更無顯赫背景的老宮女能把一國之君牢牢地拴在身邊,為她至死不渝。

其實若翻開曆史,並結合“母親印刻”的觀點,就很容易找到隱藏的答案。明憲宗在兩歲時,就由皇太後孫氏派來的親信宮女萬貞兒照顧。此時萬貞兒已經22歲了,正是可以做他母親的年齡,想必在明憲宗的童年,她也是給予了無限的關愛。就像兒子對於母親的信任一樣,明憲宗怎麼會對她有一絲一毫的懷疑和猶豫呢?

後來,明憲宗的這種依戀更隨著年齡的發展與成人間的愛情糾纏在一起。從此,萬貞兒不但是他心理上的母親,更成為最可靠的情人。由此,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他竟然會在她死後追隨而去——母親和情人的雙重失去,讓他的生命無以為靠。

這種記憶中最深最遠的印刻的力量之強大真是令人歎服,並再次證明母親和其他任何人的身份地位是決然不同的。就像古希臘神話中的大力士安泰能從大地母親那裏汲取到無窮的力量一樣,我們的心中隻要有母親的依戀和支持,就算走得再遠,也不會孤單無助!去——母親和情人的雙重失去,讓他的生命無以為靠。

這種記憶中最深最遠的印刻的力量之強大真是令人歎服,並再次證明母親和其他任何人的身份地位是決然不同的。就像古希臘神話中的大力士安泰能從大地母親那裏汲取到無窮的力量一樣,我們的心中隻要有母親的依戀和支持,就算走得再遠,也不會孤單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