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天賦的教育資格(2)(1 / 2)

美國的約翰·亞倫瓦德博士將母子間的波動關係命名為“母子的心電感應關係”,這不僅證明胎教是有著非常深厚的理論基礎的,而且也說明母親在孩子教育中的資格是天賦的,比其他人帶有先天的優勢。子宮心理,如影隨形

子宮心理是指撫養孩子的母親能夠保持和孩子一同成長的心理。子宮是很奇妙的,它能隨著孩子長大而不斷長大。這樣養育的孩子會很快樂和健康。通常情況下,母親天生具備子宮心理,而父親則沒有。

孩子出生之後,盡管離開了母親的子宮,但並不會隨著與母體的分離而和母親疏遠。母親通過撫摸和哺乳,可以繼續保持那種和孩子溝通、感應的特殊能力,隨著孩子的高興而歡喜,隨著孩子的難過而悲傷。

這種子宮心理是母親所特有的,父親以及其他撫養者並不具備。如果沒有這種子宮心理,孩子往往會因為缺少精神上的關愛而走上犯罪道路。即使沒有走上犯罪道路,也會給孩子的性格帶來損傷或缺陷。

比如大音樂家貝多芬的人生幸福,可以說就是犧牲在這種缺少子宮心理的教育之下。

1770年12月26日貝多芬誕生於德國萊茵河畔的波恩城的一個音樂世家中。他的祖父原是荷蘭籍,移居德國後,曾任當地宮廷樂長。母親是宮廷禦廚的女兒,雖然性格溫和、善良,但感情上卻極度憂鬱;父親是宮廷樂隊的男高音歌唱家,卻酗酒成性。貝多芬的童年很不幸,嗜酒成癖的父親敗壞了家業後,企圖把四歲的貝多芬變成搖錢樹,一心想讓自己的兒子也成為莫紮特式的神童,因此他實施在小貝多芬身上的音樂教育嚴酷到我們常人想象不到的程度。

他把4歲的小貝多芬關在一間屋裏,強迫他練習彈鋼琴和拉小提琴。不僅如此,他還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後把小貝多芬從熟睡中打起來,讓他彈琴直到第二天早晨。不滿8歲的貝多芬常常被強迫在波恩的聽眾麵前表演。貝多芬11歲時就開始在劇院的樂隊裏工作。這種嚴酷的童年生活,使小貝多芬每天都痛哭、流淚,並形成了極端、反抗、多疑的性格。

這個人類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樂聖,其整個人生是極其不幸的:作為一個孩子,因母親早逝,父親粗暴,他從不曾享受過家庭溫暖;作為一位音樂家,卻在中年創造鼎盛時期遭受失聰的折磨;作為一個男人,雖然他一直渴望有愛情的慰藉,卻因性格難與人相處而獨身終生。

母親同孩子的心是相通的,孩子總是能及時地得到母親的嗬護,最關鍵之處在於懷孕、分娩、撫育中形成了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子宮心理,這種心理不管孩子長到多大,母親的心理就像子宮一樣隨著孩子長大。父親的心理也許像天空一樣高遠,但卻不能給孩子營造一個溫暖的天地;母親的子宮也許隻有一尺之高,但卻是孩子最幸福的港灣。母親的心理與孩子是同步的,是一同成長的,這一點女性遠遠比男性優越。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好的幼兒計劃能把單一的課程強加給所有的孩子,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都是不一樣的,隻有母親才能勝任這一工作。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像母親這樣妥善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子宮心理對孩子的成長尤其是教育極為重要!

孩子越是幼小,這種子宮心理的作用越是明顯,正是因為這樣,入學年齡才被人為地定在7歲、6歲、5歲,為的是使孩子的心理成熟到大致相同的程度便於統一施教,麵對數十個學生,老師也無法像母親那樣為一個個學生營造“子宮”環境。

對每一個從小吃母親的奶、在母親懷裏撒嬌長大的孩子來說,他一生的成長都不會孤獨,母親的關懷和理解永遠像影子一樣默默跟隨。無論是開心,還是失落;無論是幸福,還是悲傷,母親的感應和反應永遠與孩子同步。這一點是不具備子宮心理的父親永遠無法做到的。也許父親更適合做一棵為家庭擋風遮雨的大樹,而不是像母親一樣,化作一棵小草,和孩子並肩成長!記憶中最深的母親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