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天賦的教育資格(1)(1 / 2)

哺乳——母親的特權

神奇的母子心電感應

子宮心理,如影隨形

記憶中最深的母親印刻

雖然同樣是孩子生命的締造者,父親卻不能用自己的身體孕育孩子,不能像母親一樣為孩子哺乳,不能和孩子之間產生心電感應,不能在孩子的一生記憶中留下最深的印刻——這一切都是上天賦予母親的特權,證明母親先天具備的教育資格是不容置疑的。哺乳——母親的特權

現在很多媽媽都知道母乳的營養成分大大高於牛乳,因此在親自哺乳和保持身材的抉擇之間徘徊,並發出抱怨:為什麼英明的造物主不讓人類一出生就可以脫離媽媽的看護獨立生存,而要讓媽媽辛苦一兩年的時問為孩子哺乳呢?

其實,現代醫學和教育界提倡媽媽應該親自哺乳,不僅在於母乳特殊的營養成分,更在於哺乳所提供的精神喂養。

不知道媽媽們有沒有想過這樣兩個問題:吃母乳的孩子長大後和媽媽感情特別親密,但吃牛乳的孩子為什麼不會對牛有深厚的感情?媽媽的哺乳僅僅是為嬰兒提供食品嗎?

當孩子依偎在母親的胸前,吮吸著甜蜜的乳汁,撫摸著媽媽柔軟的乳房,傾聽著熟悉的心跳聲,並享受著媽媽臂膀環繞的圍抱時,仿佛又回到了子宮,那個最溫暖、最安全的家。他雖然不懂得什麼是幸福,但這種肌膚之親可以為他帶來安靜和滿足。這才是哺乳的真正意義所在。

這樣的觀點並非是提倡母乳喂養者的誇大其詞,而是經過科學研究者實驗證明的。曾經有位瑞典兒科大夫做過這樣的實驗:把婦產科裏剛出生的嬰兒及其媽媽分為兩組,一組是按照醫院的製度照看,即剛出生後,經過稱體重等一係列處理後,讓媽媽看一眼,就送往嬰兒室。另外一組是在嬰兒出生後用6分鍾進行必要的處置,然後,讓嬰兒貼身俯伏在媽媽的腹部,並蓋上毛毯。過幾分鍾後,把嬰兒挪到媽媽的胸部,讓其吃奶。前後共安排15分鍾進行母子接觸,然後和第一組嬰兒一樣送往嬰兒室。

隨後,這位醫生對兩組孩子進行了長期跟蹤觀察和調查。結果發現,雖然隻有15分鍾的差別,但體現在兩組母子身上的結果卻大不一樣。曾經接觸15分鍾的母子關係十分親密,媽媽總是喜歡摟抱、親吻、愛撫孩子,並同孩子說話。而未曾接觸的那組母子關係則不夠親密,媽媽對尿布的清潔情況似乎比對孩子更關心。她們對孩子的愛撫行為較少,而且喜歡向醫生抱怨育兒中的煩惱和辛苦。

由此可見,嬰兒剛出生後24小時內是否得到哺乳以及是否與媽媽肌膚接觸很重要,這個時間裏的哺乳和肌膚接觸將大大激發母親體內潛藏的母愛,建立母嬰間的親密聯係。

很多心理學家認為母子問的肌膚接觸和愛撫是新生兒神經和體格發育不可缺少的精神營養品,甚至把“得到輕撫”同食物、水並列為嬰兒最需要的三大供給品。

母親對嬰兒的每一次愛撫都傳遞著媽媽的嗬護,這可以增加母子間的情感交流,讓孩子感受到家人對他的關愛,因而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這一點對其心理健康成長是極其重要的。經常得到愛撫的孩子,長大後會擁有自信和樂觀的性格,並懂得愛與被愛。

哺乳期孩子的“皮膚饑餓”是很強烈的,媽媽應盡量滿足孩子愛撫的需要。因此,新生兒不宜捆綁起來單獨放置在小床上,最好能讓其赤身裸體靠近媽媽的胸膛,與媽媽肌膚接觸,聽到媽媽的心跳聲。

皮膚傳愛,哺乳連心。哺乳之所以重要,在於它能夠同孩子很好地形成感通,而這種感通會為母親對孩子進一步產生的子宮心理奠定最堅實的基礎。如果這時不能由母親哺乳,那麼這種子宮心理便停止增長,母親對孩子的精神供養也就停止了。這樣孩子長大以後,對親生母親的感情就不是那麼深厚。有的孩子和奶媽感情很好,也說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