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其實是在為孩子與媽媽之間建立深厚的感情和信任打基礎——這是母親向孩子實施教育的前提。所以,哺乳是母親的特權;教育,則是上天賦予母親的資格。神奇的母子心電感應
有些人至今都不相信什麼心電感應和第六感的存在,因此也無法接受胎教的觀點。他們認為就連新生兒都不具備思考的能力,沒有情感,根本聽不懂大人說話,更別說未出生的胎兒了,所謂的胎教完全是無稽之談。
但事實上,科學證明,母親與子女之間,不但有血脈相連的關係,而且還具有心靈相通的能力。孩子從胎兒期開始,就能借著心電感應感覺母親的情緒波動,並隨之做出反應。母親與子女之間分別通過不同的途徑傳遞彼此的生理、行為、情感信息。
春秋時期,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參,以孝著稱,世人皆尊稱其為“曾子”。
曾參年少時家中很.貧困,必須要時常入山打柴,以換取錢物。
一天,曾參上山去打柴。母親獨自一人在家時,忽然有客人來拜訪。因為家中接待客人一向都是曾參的事情,母親感到不知所措,心中急切盼望兒子回來,不知不覺中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這時正在山林中打柴的曾參突然覺得心中一陣疼痛,他強烈地感覺到母親正在家中焦急盼望自己,並默默呼喚自己回家。於是,曾參趕忙背起砍好的柴下山返回家。
到了家門前,遠遠地就看到母親正站在門口焦急地張望。曾參急忙走到母親麵前,跪下施禮,並詢問母親是不是哪裏受傷,是不是曾呼喚自己回來。
母親說:“家中突然有客人到來,我因不知如何招待而盼你回來,無意中用牙咬破了手指。沒有什麼大礙,你快去招待客人吧。”
於是,曾參放下心來,馬上進入房中接見客人。
這個故事敘述得似乎有些玄妙,以前大多數人都隻是當件趣事聽一聽,誰都不相信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心靈感應”。
曾參母子的故事我們確實無法考證真偽,但科學發展到了今天,母親和孩子之間所存在的特殊感應,已經為醫學和科學所證明確買存在。
從胎兒這方麵說,胎兒促進了母體分泌維持妊娠所需要的激素,並使母體產生孕育胎兒所必需的生理上的變化,如子宮增大、乳房增大等。
另一方麵,母體也在積極地向胎兒傳遞生理信息,如母親遭受不安、情緒變化時分泌出來的激素使血液中化學成分發生變化,從而通過胎盤對胎兒的生長發育產生不利影響;相反,當母親心情愉快時,這種信息便很快地傳遞給胎兒,能使躁動不安的胎兒很快安靜下來;當母親對於孩子的成長感覺不安或焦躁、疑慮等,心中有負麵情緒時,孩子就會封閉心靈,無法直接接受母親的波動,這時,即使母親想將意圖傳達到孩子的心中,孩子也會拒絕。
這種影響是極其深刻久遠的,在某醫院裏曾經發生過這樣令人驚異的事情:剛出生的嬰兒寧可吃其他產婦的奶,也拒絕親生母親為其喂奶。後來經過調查得知,原來該母親在懷孕期間曾經幾度想不要腹中的孩子。這種消極的情緒被胎兒強烈地感知到,因此一出生就對其母表露出拒絕和不信任。
可見,母子間的感應是極其靈敏而神奇的,不僅是母子問的愛能產生感應,其他情緒和思想也能夠產生感應。不過,現代醫學發現,胎內母子的良性感通並不是自發產生的,在良性感通上母親處於主動地位,隻有母親愛撫胎兒、理解胎兒,才能不使胎兒產生精神上的障礙。當母親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症時,母子之間便不可能建立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