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華沙政變與波蘭改革...(1 / 2)

求票票,兄弟們,嗬嗬,謝謝支持!

~~~~~~~~~~~~~~~~~~~~~~~~~~~~~~~~

“為何不用施行廉價快捷的土地革-命,而是勞民傷財的搞土地贖買?”這一問題,不僅僅是激進分子的抱怨根源,也是一些加泰羅尼亞籍軍官心中存在的疑慮。

對此,除了斯彼蘭斯基公開表達的官方意見外,德賽自己給予的答複則反複強調:由於波蘭與加泰兩國的國情不同,從而導致方式、方法與手段也不盡相同。

1810年,在德賽征服加泰羅尼亞之前,喜好輸出革-命思想與進行財富掠奪的法國-軍隊已經提前兩年,在該地區借助血腥殘暴的戰爭手段,無情掃蕩了城鎮鄉間的封建領主。大部分土地所有者要麼在反抗中遭遇屠殺,要麼不得不舉家流亡異地他鄉。於是就留給新任統治者足夠多的且可供分配的大量土地資源,繼而讓那些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從中獲益。

而波蘭則不同,哪怕國家滅亡之後,被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吞並多年,然而波蘭的農奴主依然占據大部分土地資源,舊時的生產關係依然延續至今,農奴與領主的關係沒有得到絲毫的改變。

1807年,華沙大公國成立之後,普魯士、奧地利兩國占有的大部分波蘭領土被迫退換給華沙,而拿破侖為討好自己的堅定盟友--波蘭的保守派貴族,就將其這些土地交由華沙議會做廉價處理(但要支付戰爭費用),使得波蘭各地鄉間貴族兼並土地的浪潮也隨之興起。

穿越者記得非常清楚,1830年11月29日,波蘭爆發反抗俄國統治的所謂“十一月革命“的真實起因,就是波蘭的傳統貴族從聖彼得堡聽到一則消息,據稱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為平息俄國革-命黨的種種不滿,決議要在波蘭實施解放農奴製的改革試點……

總之一句話,伊比利亞半島的戰爭摧毀了加泰羅尼亞地區的上層建築與統治基礎,使得德賽有著充分資源可以利用,去收買人心;而在波蘭,國家的滅亡和異族的占領,都絲毫未能損害這裏的生產關係與土地資源,農奴主與貴族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依如往昔。

所以,德賽在土地問題的處理上,始終傾向於斯彼蘭斯基的贖買政策,在堅決鎮壓不合作的鄉間地主與保守派貴族的同時,也同樣以血腥手段反對任何形式的暴力革-命。

此外,還有一個更為關鍵的緣由,就是德賽本人,這位波蘭國王也是一位大土地的所有者,可以說是全波蘭、乃至全歐洲最大的農奴主。單單在但澤走廊一地,他就擁有20萬多萬形同農奴的黑人雇工。支持所謂的土地革命,根本就是引火燒身,德賽自然不會幹下蠢事。

如果德賽不是知曉曆史進程的穿越者;如果他沒有龐大資金和鋼鐵工業做支撐;如果旗下的農奴不過是白人未曾關心的黑人,或許德賽的政治立場一定會支持傳統貴族。

至於針對農奴主土地的贖買方式上,德賽與斯彼蘭斯基的討論結果是,采用現金與債卷相互結合,通常以3:7的比例方式。這樣一來,便可以大大減少對儲備資金的使用量。盡管德賽目前掌握著數額驚人的可流通的國家財富,但這些錢不僅要用於贖買農奴主的土地,更要應付長期的戰爭經費,以及必須由國家承擔做前期投入的煤炭、鋼鐵、軍火與交通運輸等重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