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華沙政變與波蘭改革...(1 / 2)

除了波蘭國王強而有力的全方位支持,成功營造有利的社會輿論氣氛,武裝部隊的保駕護航之外,順利進行土地贖買政策的另一個大前提,就是國家必須擁有充裕的財政支付能力。

由於得到了克拉科夫王宮價值12億法郎的巨額寶藏;再加之歐洲猶太財團與商人於1811年開始,在10年之內,分攤購買的總麵值額高達50億法郎(折合100億茲羅提)的波蘭建設債卷,這使得德賽與斯彼蘭斯基最為頭疼的資金難題能夠順利解決。

另外,“農委會”的改革措施還有涉及其他一些重要方麵。

為有效管理翻身之後的農民,令其不能投靠或依附於原有主人,法令規定增設了鄉(鎮)公所與鄉(鎮)法庭。最初,這兩個鄉鎮機構不是由各村代表選舉產生,而是被政-府或軍隊強行指派的,那是德賽刻意強調的結果。直到5年之後,才最終放開鄉鎮的自由選舉權。

鄉(鎮)公所負責攤牌和征收捐稅及徭役,監督農民按時完成稅賦及徭役;代替上級傳達和貫徹法令,維持社會秩序。為保證公平,鄉(鎮)公所施行三人負責製,本地擁有土地與財產的鄉紳地主和貴族獲得一個席位;由華沙大主教集中培訓之後,重新委派的外地神職人員享有第二個席位;最後一個席位屬於擔當治安官的軍事警察或退役軍士……

在鄉(鎮)公所的三人團中,所有決議都施行一票否決製,防止鄉紳貴族相互間串聯,警惕心懷不軌的農民從中勒索,阻礙君主內閣對鄉鎮各項政策的施行。應該說,鄉(鎮)公所的成立與運作,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將行政治理權成功延伸到波蘭社會的最基層。

8月之後,斯彼蘭斯基和他領導的“農委會”推行的農奴製改革,開始真正觸動波蘭廣大地主貴族的核心利益,繼而遭到了最激烈反對。尤其是農奴主集中的大波蘭、盧布斯卡、庫亞維與羅茲等地區,鄉間貴族與農奴主,以及目不識丁的農奴們反對這一社會體製改革。

對此,斯彼蘭斯基請求雅克上校的情報部門予以通力配合,鑒別那些冥頑不靈的土地所有者,以及社會激進分子。不久,包括憲兵在內的武裝部隊開始頻繁調動,他們手執情報人員給予的黑名單,趕赴各個暴動的鄉村城鎮,以叛國罪名,堅決而果斷鎮壓每一個反叛者。

到9月下旬時,波及兩百多個城鎮以及鄉村的“武裝叛亂”已被國王的軍隊迅速及愛意平息,差不多數百名不於合作的鄉間貴族、農奴主,以及數千名實施暴力革-命的農奴和鼓動他們的激進分子,相繼倒在血泊中。

對於任何動搖國家根本的反叛者,無論他是激進派,還屬於保守派,德賽的做法簡單而殘酷,一律實施殘酷而徹底的鎮壓。比起在法國實施恐怖統治的雅各賓派,德賽的優勢在於他擁有軍隊的絕對效忠,較為寬鬆的國際政治環境,以及一大筆能夠收買人心的巨額資金。

盡管麵臨著重重阻力,國內各種抗議乃至武裝暴亂頻發,但1812年的波蘭的政局,在總體上仍保持穩定,終於度過了這段混亂不堪的時期,從而走向一個榮耀的新時代。

1812年10月下旬,等到農奴改革已經初見成效之際,斯彼蘭斯基接到遠在俄國戰場的德賽陛下的另外一項重要任命。不久,他被調離開“農委會”,擔當內閣國務大臣,繼而輔助首相科希丘什科,將波蘭的改革重點集中在行政、軍事、社會、經濟、司法等方麵。

1811年,德賽頒布了一道詔書,宣布在地方級別上成立過度“縉紳會議”,加強對地方的行政管轄權。縉紳會議不僅僅是一個吸收了地方各社會階層參與的議政機關,還被賦予一些行政管理功能:地方的通訊,交通,醫療,衛生,教育和慈善機構均由縉紳會議負責。

數年後,臨時的“縉紳會議”逐漸被取締,改為設立省、縣(市)兩級的自由選舉製度。允許公民代表參加當地議會與市政官員的選舉。按新的規定,省、縣(市)兩級議會與地方官員每四年選舉一次。對此,上級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在內,對於選舉結果不能予以幹涉,但巡回上訴法庭有權實施監督,並判定選舉是否有效。

至於選舉人與被選舉人的條件設置,不是依照之前的傳統慣例,以他們擁有的財產作為資格,而是效仿後世的美國,以個人或家庭的納稅數額作為選舉基準,從而保證城市的有產者--那些富有的企業主和新興的工人階層能有機會獲得議會席位,繼而將這些得益階層捆綁於德賽的馬車上。這一政策實施,確保了波蘭在未來10到15年內培養了一大批積極參政,又效忠於國王的中產階層,他們將是穩定國家政治秩序,營造經濟繁榮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