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方麵:德賽於1813年年初,下詔實行全民義務兵役,規定凡年滿18歲的男性居民,不分社會地位,不論等級,一律有服兵役的義務。其間,陸軍現役為5年,預備役9年;海軍現役7年,預備役3年。每年以抽簽方式征兵一到兩次,落選者編入預備役民團。此外,軍事改製還廢黜了貴族可以直接擔當軍官的特權,並禁止軍中的體罰等。
在軍事組織上,將全國劃分為5個軍區,後來陸續擴展到12個軍區,統一管理本軍區的一切軍事問題。其後,為適應對外戰爭的長期需要,德賽又下令成立以自己為核心的最高統帥部,收回了各個地方軍區的部分權力,並規定:所有主力軍團、海軍艦隊、預備役部隊以及軍餉、軍餉、軍械和軍需等等,歸於最高統帥部直接分配、授予或調動。
在武器裝備上,得益於西裏西亞鋼鐵工業的迅速發展,赫魯納軍械所的特殊貢獻,為軍火工業創造了良好條件。從1813年下半年之後,波蘭軍隊的武器差不多實現了國產化,從而擺脫了對加泰羅尼亞軍火武器的嚴重依賴。至於軍隊的日常訓練,官兵的忠誠教育,以及成立軍校培養軍官等方麵,德賽將他在加泰羅尼亞的各種有益措施引入到波蘭。
在社會領域,德賽授權內閣政-府,加強對報刊與新聞檢查製度,以配合戰時的政治需要;財政稅收方麵,廢除了人頭稅與其他不合理稅種(數年後,農業稅也被廢黜,但隨之增加了商品消費稅和個人收入調節稅);建立新興的國家股份發展銀行(由地中海銀行控股);取締波蘭境內的各個稅務關卡,借此保障工商業的自由流通等等。
期間,德賽針對教育和醫療衛生的各項投入,使得成效最為明顯。
自1812年起,波蘭的大學獲得自治招生,學術空氣逐漸轉向自由化;三年之後,中等教育機構開始麵向全社會接收學生,改變了此前隻接收貴族子弟入學的做法;也是在這一時期,華沙與克拉科夫兩地,開辦了歐洲的第一批女子中學,女生也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和醫學專業教育的權利,這使得波蘭婦女社會地位要高於同期的歐洲婦女。
當年8月,由瑞典伯爵主導的司法體製改革在對第三次波俄戰爭爆發之前,正式實施。
規定司法對行政的(相對)**性,盡管檢察官是由選舉產生,但省、縣(市)兩級的法庭法官,則是第一巡回上訴法庭來負責指定,並施行公開審判製,且有群眾參與。另外,司法改革還徹底廢除了體罰與肉刑等極為野蠻的中世紀懲處方式。
不久,全波蘭開始推行陪審團製度,所有案件審理改為開庭製度,而且被告獲得了自由雇傭律師,或接受公派辯護律師的權利。在德賽下達的詔書中,還刻意規定了法官和法官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無條件取消了貴族階層在法律訴訟過程中的一切特權。
在經濟方麵,支撐戰爭進程的鋼鐵煤炭,化學醫療、軍火生產等工業得到迅猛發展;而交通規劃上,鐵路運輸獲得優先支持的地位,使得波蘭的戰時經濟,充分活躍起來。
……
當德賽成功策劃與實施了華沙政變,繼而掌握波蘭的軍政財大權,並由此國家全方位的政治體製改革之際,這位波蘭國王還下令封鎖了拿破侖大軍與華沙之間的信息通道,甚至命令軍情局特工裝扮或是收買俄國的哥薩克騎兵沿途絞殺法軍信使,並偽造出各種假消息,好讓一直在前線作戰的法國皇帝誤以為大後方的波蘭,依然在他的強又有力控製之下。
直到1812年10月中旬,已經決心從孤城莫斯科撤軍回國的拿破侖,這才從繳獲俄國人的情報中,獲知後方波蘭發生的種種事實,但為時已晚。此時,皇帝麾下的軍隊已不足10萬人,不僅要麵臨庫圖佐夫率領的二十萬俄國-軍隊的圍追堵截,還有漫長的死亡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