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華沙政變與波蘭改革...(1 / 2)

華沙政變成功的當夜,在西南部的西裏西亞與南麵的小波蘭方向,效忠德賽的西裏西亞軍團與維斯瓦軍團,便在軍情局特工與貴族帶路黨的指引下,兵分8路,“進駐”波蘭的中部與北部,順利接管了包括華沙、羅茲、波茨南、彼得哥什、盧布林等重要城市、附近兵營,以及交通要塞的防務。

7月15日晚,雅克上校給遠在3百公裏之外的君主發電報,稱:“陛下,大局已定!”

翌日上午,德賽在但澤總督府給波羅的海軍團下達最終的出征令:向東,越過涅曼河!數小時後,等到華沙議會正式交還行政權與司法權之際,這位波蘭國王簽署了一道早已起草完畢的法令:責令以科希丘什科伯爵為首,組成一個臨時內閣政-府,其主要成員包括:

首相兼國務大臣,由德高望重且與世無爭的科希丘什科伯爵擔當,這一項任命屬於眾望所歸極品老婆最新章節。不僅僅在波蘭,在立陶宛與白俄羅斯等地,科希丘什科同樣被視為偉大的民族英雄;

而副首相兼財政稅務大臣的人選,則屬於科萬塔伊。兩天前,科萬塔伊還被波蘭大主教解除了天主教神父的神職身份,繼而能夠出任起波蘭的世俗公職;靈域

警務大臣:馬魯舍夫斯基。由於馬魯舍夫斯基本人目前仍然駐守西裏西亞地區,所以警務部大權暫時落到第二警務大臣,法國人,約瑟夫?雅克上校(已晉升)的手中;

陸軍大臣繼續由保守派的軍事領袖,波尼亞托夫斯基出任。這位波蘭親王不幸的跟隨拿破侖出征在外,無暇顧及國內事務,所以他的職務由其主要副手,東布羅夫斯基將軍代管;

軍械與軍需大臣,則是西科爾?瓦萊斯基,他是老瓦萊斯基伯爵的孫子;

海軍大臣,是由前法國海軍指揮官,貝爾鬆將軍擔當;

……

在兩級議會方麵,老當力壯的瓦萊斯基伯爵被成功“選舉”成為波蘭上院議長;瑟奇亞克伯爵也正式成為議會下院的議長。

出於對國內各派政治勢力平衡的需要,德賽並沒有完全剝脫波蘭議會的全部權力,將其視為政治花瓶,而是將部分立法權,以及對內閣的監督權交給了議會的上下兩院。

至於已經卸任的上院議長的科林公爵,已經被德賽任命為王國高等法院的第一法官。然而,無論兩級議會,還是內閣政-府,所有人都非常清楚,司法審判權卻實則掌握在瑞典人吉科寧伯爵的手中,後者還受國王之命組建了波蘭第一巡回上訴法庭,籌辦司法製度改革。

除此之外,履行中央行政職能的各個機構中,還存在一個比較獨特的臨時部門:“研究農民問題委員會”,俄國的叛逃者,米哈伊爾?斯彼蘭斯基擔該委員會的主-席。

期初,眾人以為組建這個“農民委員會”的目的,隻是為了研究與討論波蘭境內的數百萬農奴事務而存在的。然而,德賽卻賦予其極大權力,斯彼蘭斯基隨時能得到情報部門的全麵配合,甚至還可以請求當地軍隊,殘酷鎮壓蓄意反抗或拒絕合作的農奴主。

等到1812年9月之後,斯彼蘭斯基差不多分擔了內閣政-府中由國務大臣履行的一切職權,包括:工業、農業、畜牧業、貿易、航運、科技、教育、醫療、交通、郵政、保險等有關國計民生的諸多方麵實施改革,而不僅僅局限於農民與土地的問題。

從某種意思上說,米哈伊爾?斯彼蘭斯基才是德賽國王欽定的真正內閣首相或總理。

“農民委員會”是在1811年7月,以斯彼蘭斯基的建議而成立,當時的俄國“神甫之子”剛剛放棄沙皇亞曆山大,投效德賽麾下;1811年10月,時任小波蘭文職總督的斯彼蘭斯基在德賽的支持下,於克拉科夫主導了農奴製改革的試點工作,打開這個潘多拉的盒子,並獲得成功;1812年7月開始,這項近代社會的文明製度開始惠及全波蘭的數百萬農奴。

此時,在波蘭的中部與北部地區,90%的人口都屬於農奴。這些人被完全束縛在土地上,生產效率十分低下;當農奴遭遇地主(農奴主)的肆意鞭打,甚至被處死時,地主不需要在法律上付出任何代價;另外,未經地主的書麵允許,麾下農奴們不得私自入城雇工。即便獲得允許,農奴們收入的大部分也必須上繳給地主,以便衝抵沒完沒了的勞役和稅賦……波蘭的農奴製度,嚴重妨礙了以自由雇傭勞動為基礎的資本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