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生活教育:成長在於細節培養(3)(2 / 2)

為此,一些心理專家和社會工作者,呼籲人們要提防這股不正常社會風氣的蔓延。但是有些家長卻仍然無動於衷,認為這樣做是一件頗為時髦的事情,沒有必要大驚小怪的。

然而,與中國父母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是,新加坡的許多父母卻是另一番做法。媽媽會精心地為孩子挑選用品,有時還會因為顏色花樣向營業員詢問,生怕搞錯。那些抱在手上的男嬰,早已穿上了正式的男裝三角褲,盡管三角褲裏還裹著尿布。他們的母親說,應該讓孩子知道自己是一個男孩。

在新加坡的幼兒園裏,幼兒的廁所也是明顯分為男女的。在一個紮著辮子女孩坐著姿勢的圖案和一個男孩站立姿勢的圖案的標誌下,幼兒們分門進出。裏麵的設施完全按正規的男女廁所所設,隻不過比例略微縮小而已,就連分隔每個擋板門上的插銷都不會忽略。為了便於幼兒識別,有的女廁所的牆,瓷磚用的是女孩子喜歡的粉紅色,男廁所中則用男孩子喜歡的淺灰色。幼兒來園的第一天,要上的第一課便是認識廁所。在幼兒上廁所的時候,老師還會刻意地提醒不要走錯了。有的孩子好奇,男孩跑到女廁所看看,老師一般不批評,隻問他們看清了有什麼不一樣。有一個小女孩總是學男孩站著小便,她的母親知道這件事後,便去請教老師。老師便及時地進行開導教育,女孩的問題很快就得到了解決。如果那位母親和老師都不重視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或者母親因為缺乏性別教育的意識而覺得這樣的事情難以啟齒,那麼,就很有可能因此而延誤了及時教育孩子的良好時機。

教男孩要具有男人的氣質,教女孩做事要細心,這在一般的新加坡父母心中已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育兒觀。比如,同是給畫塗顏色,老師教女孩子的時候,會傾向於要求她們認真、仔細。又同是收玩具,家長、老師則會把收回每一塊積木的期望寄托在女孩身上。對於男孩子,父母和老師則會用男子漢的標準來要求他們。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還小,沒有必要進行性別教育,長大了他自然會知道。

但是,作為父母,必須正視一個現實,對低齡兒童的性別教育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讓孩子“懂得”安全

小緩的媽媽在做飯,讓小緩一個人在客廳裏玩。一不小心,小緩撞倒了熱水瓶。還好瓶裏隻有一點點水,沒有燙到小緩,但小緩還是嚇得哇哇大哭起來。小緩的媽媽出來一看,不但不哄女兒,反而把女兒訓了一頓,說小緩真是不中用,淨給自己添亂。然後把熱水瓶收拾好就又做飯去了,扔下小緩一個人在客廳裏哭。

過了幾天,小緩家所在小區的一戶人家發生了一起火災,許多消防隊員和群眾奮力撲救才把火撲滅,但那戶人家的很多東西已經在這次大火中化為灰燼。失火原因是這戶人家的小孩一個人在家,不小心點燃了火,但他又不懂得打電話給爸媽,也不知道打119,隻知道一個人跑到外麵不停地哭,後來還是別人問他,他才說出家裏失火了,可這時火勢已經很大了。

晚上,小緩和爸媽說起這件事的時候,小緩的爸爸卻隻是輕描淡寫地對小緩說,以後不要在家玩火。

2歲的小男孩哈裏在屋裏不停地跑來跑去,突然,他看到桌子上放著一個白色的藥瓶,好奇的他伸手就去拿。可是由於他個子太小,怎麼也夠不著,於是,他就搬來一把椅子,爬到椅子上後,他終於拿到了藥瓶。

過了一會兒,小哈裏的媽媽看到了兒子手中的藥瓶。此時,小哈裏不知已經把藥瓶蓋打開,他正好奇地看著裏麵的白色小藥丸,並且還用舌頭舔了一下,可能是覺得有點苦,就又放到了藥瓶裏。當小哈裏想要拿另一顆藥丸的時候,媽媽來到了他的身邊,輕輕地告訴兒子,這是藥,小孩子是不能拿來玩的,並且也是不能隨便吃的。在媽媽的一番教導下,小哈裏自己把藥瓶蓋合上,然後又爬到椅子上把藥瓶放上去。媽媽微笑著鼓勵兒子做得好。等小哈裏去玩以後,媽媽又找了個更高、更安全的地方將藥瓶放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