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社會規則敏感期——明白規則,比掌握知識更重要(2 / 3)

的話,隻會讓孩子想著找出各種借口,如果家人隻知道用懲罰來改變孩子的錯誤行為的話,隻會給孩子留下挨罵的記憶和難以磨滅的恐懼感,到頭來對於問題的解決根本無濟於事。

為了讓孩子更好地認識社會規則,家長首先要跟孩子說明他的行為為什麼不對,意味著什麼,使這些孩子反省自己的行為,這對培養他們的社會規則、立身處世方法以及生活態度等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其次,家長也應該認識到由於受好奇、獨占心理的驅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往往會搶別人的吃的、“偷”別人的玩具,其實,孩子的這種心理和表現都很正常,家長麵對這些事情時,完全沒有必要大驚小怪。再次,麵對孩子不符合社會規則的行為,家長要明確地告訴孩子你的心情,引導他們反省,而家長傷心的樣子往往會給孩子帶來很大觸動。另外,家長也不要滿足於孩子口頭上的承認錯誤,應該引導孩子想想以後怎麼做,並讓孩子保證以後不會發生類似事情,一旦發生了,就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還以孩子偷偷從外麵拿東西這件事情為例,作為家長又該怎麼辦呢?下麵這段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引導式對話就值得借鑒。

媽媽:“哎呀,你手裏拿的是什麼?”

莎莎:“別人給的。”

媽媽:“給的?是超市裏的阿姨給的嗎?莎莎,你知道超市裏的東西是不能隨便拿的。”(自始自終要看著孩子的眼睛,一個字一個字地說)

莎莎:“嗯。”

媽媽:“可是你為什麼一聲不吭地拿走了呢?”

莎莎:“我很想要這個玩具……”

媽媽:“如果別人偷偷拿走你特別喜歡的玩具,你會高興嗎?”

莎莎:“不高興。”

媽媽:“是吧,超市的阿姨也不高興別人偷偷拿走他的玩具。這樣的事絕對不能做。媽媽很傷心哦。”

莎莎:“對不起。”

媽媽:“能不能向我保證以後再也不做這樣的事情了?”

莎莎:“嗯。”

媽媽:“知道了。以後你想要玩具怎麼辦?”

莎莎:“跟媽媽說。”

媽媽:“對啦,想要就跟媽媽說,然後媽媽再考慮買不買。”

莎莎:“嗯。”

媽媽:“那麼,現在跟媽媽一起去超市還回東西吧,然後你再道歉(說話語氣一定要很堅決)

成長日記72:為什麼會如此在意

5歲的兒子特特和他的小夥伴卡卡一起在小區花園裏玩耍。

兒子很喜歡卡卡手裏的遙控汽車,卡卡說:“如果你能背出昨天老師教的兒歌,我就把遙控汽車給你玩。”

兒子實在是太想玩一玩那個遙控汽車了,於是他使勁地回想那首兒歌,最後終於努力地背了出來。

而卡卡並沒有料到兒子能背出來,他緊緊地抓著遙控汽車對兒子說:“我不能給你。”

兒子激動地說:“可是你說了,如果我能背出來你就給我的。”而卡卡依舊抓著遙控汽車不放手,趁兒子不注意,轉身就跑掉了。

這一切讓兒子很傷心,回到家他痛苦地跟我說:“卡卡說話不算數,他那樣是不對的……”

作為家長,我除了安慰外,也很是想不明白,那個遙控汽車本來就不是兒子的,他為什麼會如此在意呢?

(特特媽媽)

教 子 心 得

一邊是家長眼裏“執拗”的孩子,而另一邊是孩子眼裏說話不算數的小夥伴,為什麼會有這些矛盾?原因就在於一心想要玩遙控汽車的小男孩進入了社會規則的敏感期。

一般來說,當孩子到了5歲左右,他們就開始對規則的建立與遵守表現得格外在意,這一階段就是他們的社會規則敏感期。在這段時期,孩子做事情之前都會去建立一些規則,以約束每個參與這件事情的人。因為規則可以讓處於這一敏感期的孩子有一種安全感,而且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他們也開始逐漸要求平等與公正,可是,一旦被約束的人不遵守規則,或是破壞了已經建立好的規則,孩子就會覺得非常痛苦。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家長眼裏孩子對某些事情會突然變得異乎尋常“執拗”,為什麼在孩子眼裏對小夥伴不信守承諾那麼在意。

但是,當特特與小夥伴交換玩具,或是互相決定一些規則來進行遊戲時,他根本不會知道在這一過程中,規則是不是公平、是不是有人擅自更改規則、是不是有人會後悔參加遊戲、是不是有人會不信守承諾等問題都是不可避免要發生的。然而,在特特的思想中,隻有這樣一個概念:規則是不能被打破的,所以,一旦有人違背了規則,他的內心就會變得消極。其實,孩子的這種做法是在維護自己的權利,他是在規則中尋求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