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當父母麵對這樣情形的時候,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權利,通過正確的引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規則意識。
首先,家長要盡量做到真正尊重孩子的權利,當孩子做出類似“請你給我道歉”的這些行為時,不要表現出不屑,甚至是敷衍,要知道,這恰恰反映了孩子自我意識和自尊意識的覺醒。你尊重孩子的權利了,他的規則意識才能順利並快速地發展。
其次,允許孩子玩有輸贏規則的遊戲。在這些遊戲中,孩子喜歡設定一些規則,比如,贏的人要得到獎賞,輸的人要受到懲罰;分工有一個固定的要求,每個人都要遵守……很多時候,孩子會遇到這些麻煩:如果有人不接受這一規則,他會覺得很不舒服;如果有人中途擅自更改遊戲規則,他的情緒就會波動;如果有人使他的權利受到侵犯,他會非常痛苦,等等。事實上,在這一係列的產生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孩子恰恰是在學習承受輸贏,並以此培養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質。所以,家長不要很介意這種遊戲,也不用像特特媽媽那麼困惑,因為這些都是孩子的規則,輸贏遊戲隻是孩子成長的需要。
再次,家長要正確看待孩子所要求的“公平”。要知道,恰恰是規則的存在,孩子才格外要求“公平”,這也是他們維護自己權利的一種體現。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當孩子與大人一起外出就餐時,服務員往往會因為他隻是個孩子而沒有給他點餐的權利,其實這樣就會使孩子感覺到不公平,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會這麼認為:既然所有來就餐的人都是人,來飯店就是顧客,這就是規則,為什麼我就不能點餐呢?
成長日記73:孩子為什麼不愛做家務
我的女兒皎皎簡直是太懶了,都11歲了,可是一點家務活都不會幹。
她的衣服得我來洗,甚至連她的襪子也要我來洗,而且女兒從來也不收拾屋子,自己的房間亂得像狗窩一樣,可是每次出門都把自己收拾得幹幹淨淨。
有幾次,我實在太忙,就沒有及時洗掉她換下來的衣服,這可好,她對我是又叫又鬧。
這個女兒簡直是讓我筋疲力盡,我到底該怎麼辦呢?
(皎皎媽媽)
教 子 心 得
的確,不少家長也曾埋怨過長大的孩子懶惰,不愛幹活,但是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每個孩子的懶惰都能從他們的童年時期找到原因。
讓我們先看看一位即將參加中考的謝同學是怎麼說的:童年的時候,每當我看到爸爸媽媽洗菜做飯、洗衣服、整理房間的情景,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濃厚興趣和神秘感,但是,家長哪裏猜得出我的心思,在他們眼裏,我們始終就是個孩子,不能幹這也不能幹那,擔心我們笨手笨腳弄壞了東西,也弄髒了衣服。於是,他們幹活的時候,總不讓我們插手,不是讓我們老老實實地坐在一旁,就是幹脆打發我們到外邊去玩。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活動範圍擴大了,產生了新的更廣泛的興趣,就再也沒有興趣做這些事了。現在家長讓我們幹這幹那的時候,我們自然很不情願,甚至是反感,這也惹得家長非常生氣。
看到這裏,家長們應該明白,如果從小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等他們長大後就能愉快地參加家務勞動,然而一旦錯過時機,再想補救就比較困難了。
其實,這裏麵隱藏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那就是孩子的社會規則敏感期。一般來說,處於這一敏感期的孩子,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認為大人能做的事情我也能做;再加上,此時的孩子有著極為強烈好奇心和探索欲,於是,他們對家長的行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看見你在擦地,他會伸出小手去搶抹布,擦上幾下;看見你在擇菜燒飯,他會挽起袖子,拿個菜葉,在水龍頭下衝上幾下。總之,無論是掃地、收拾屋子,還是洗衣、燒飯,他們都是那麼地躍躍欲試。這就是孩子的天性,對於勞動,他們本無逃避與恐懼,反倒是那麼地充滿激情與活力。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大多數家長會這麼對待孩子,“不要搗蛋了”“你是越幫越忙了”“我看還是我自己來做比較省事”。在家長一次又一次的拒絕聲中,孩子以為這些家務與自己沒有關係,不需要插手,久而久之,也就不想幹了,不愛幹了。其實,這樣隻會挫傷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積極性,也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傷害,而且孩子勤勞的品質也會被消滅在萌芽的狀態中。
因此,當孩子處於社會規則敏感期的時候,一定要給予他們足夠的成長空間,這樣才能使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