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小大人”的大人氣越來越濃了:他會模仿媽媽做飯的樣子,他會學著爸爸的樣子擺弄電器……要知道,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表現,也是孩子成長的標誌。然而,當你發現這一變化的時候,切不可盲目驚喜或是沮喪,因為一旦孩子的這些行為沒有得到足夠尊重的話,他的這些社會活動和規則便會轉瞬即逝。讀懂孩子的行為,才能順利幫助他們度過這個叫做“社會規則”的敏感期。
捕捉孩子社會規則的敏感期
一位爸爸曾講過這樣一些關於兒子傑傑的故事。
那天,我的心情非常不好,5歲的傑傑一不小心惹到了我。當時,正在氣頭上的我一下子把傑傑拽進他的小房間,並把他一個人反鎖在了房間裏,生氣地對他說:“你給我好好反省反省!”我也就是嚇唬嚇唬孩子,沒一會兒工夫,就把傑傑“放”了出來。
可是,傑傑卻很堅決地對我說:“你剛才那麼大勁地拽我,我很疼,你不能那樣拽我,請你向我道歉!”聽到孩子這麼一說,我當時是又好氣又好笑……
還有一次,我在刷碗的時候,不小心把一個小碗摔在地上打碎了,傑傑聞聲趕來,嘟囔著小嘴說:“爸爸,你把碗打碎了,請你給碗道歉!”但是剛說完,傑傑又說:“不對,你應該給地板道歉!”
孩子為什麼會有這些可笑的故事,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秘密?答案就是規則。
一個家族,或是一個家庭,必須有規矩,而一個沒有規矩的家庭,是很難教育和培養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生活學習習慣的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會模仿成人的行為,最為常見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會有模有樣地模仿你的樣子掃地、擦桌子、收拾屋子。不僅如此,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是那麼強烈地要求成人平等對待他們,而且孩子也常常會以成人的姿態對待一切。比如說,當孩子覺得自己的權利不被尊重的時候,他們就會顯得非常傷心,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他們就會向成人一樣一本正經地對待這件事情。總而言之,當孩子出現這些變化的時候,都表明他們到了社會規則的敏感期。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這種時候,很多家長往往為了省事而選擇了替孩子代勞,其實,這樣做隻會打壓孩子的積極性,阻礙他們自我的健康成長。
對於一個剛剛進入社會規則敏感期的孩子來說,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逐漸減少,而與他人交往的願望及主動性反倒會逐漸增強,而且隨著孩子自我意識逐漸萌芽,他們非常樂於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因此,在這種時候,家人應該有意識地為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節;培養孩子的自我服務意識,讓他們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嚐試自己穿衣、吃飯、整理自己的圖書和玩具等等。同時,在孩子自我服務意識建立起來之後,還可利用這個時期孩子喜歡模仿的心理,有意識地鼓勵他們參與一些簡單的家務活動,這樣,孩子才會越來越守規矩、懂禮貌、善交際。
當然,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任何一種行為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這時,家長就要及時地給予孩子必要的鼓勵和恰當的引導,這樣才不至於讓他們養成輕易放棄的習慣,從而能更好地度過社會規則的敏感期。
成長日記71:“媽媽,請這樣跟我說”
這個學期,莎莎進入幼兒園中班。
一天,我帶她去超市,回家後我發現孩子的兜裏竟然揣著一個從沒有見過的毛絨玩具。我猜想可能是從超市帶回來的。對於這種事情,之前我告訴過莎莎好多次,不能隨便拿超市的東西,她怎麼就是聽不進去呢?之後,我和女兒之間就展開了這樣一次談話。
媽媽:“哎呀,你手裏拿的是什麼?”
莎莎:“別人給的。”
媽媽:“給的?誰給你的?是不是你自己從超市拿回來的?”
莎莎:“……”
媽媽:“寶貝,你為什麼要隨便拿東西呢?我跟你說過的,商店、超市裏的東西是不能隨便拿走的。你怎麼不聽我的話呢?”
莎莎:“我想要這個玩具,媽媽。”
媽媽:“想要就可以隨便拿嗎?我不是跟你說過好多次不能隨便拿東西嗎?你如果想要就跟我說呀!看警察叔叔不來抓你。”
莎莎:“不要、不要。”莎莎邊說邊嗚嗚地哭了起來。
媽媽:“走,去超市把東西還給人家,然後再向人家道歉。”
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一提到超市,莎莎就會變得異常緊張,像是做了天大的錯事一樣,做事情也縮手縮腳的。麵對孩子偷偷從外麵拿了東西,到底該怎麼辦才好呢?
教 子 心 得
發現孩子偷偷拿東西回家,相信絕大多數家長可能會嚴厲責罵孩子。當孩子做出類似不符合社會規則的行為時,如果家人一味地追究“為什麼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