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飯,我們會盯著餐盤數“1、2、3……”數完後才滿意地離開;上下樓梯時,我們會手拉著手走一個台階數一個台階,直到將全部樓梯數完;大人給我們讀完故事時,我們會特別注意頁碼,會指著下麵的頁碼說:“這是××頁吧。”……大人說當我們對數的序列、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關係產生興趣時,我們就進入了數學敏感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捕捉孩子數學的敏感期
鏡頭一
1歲多的非非,手裏攥著一塊餅幹,還不停地對媽媽嚷嚷“還要,還要”。媽媽不想讓非非多吃零食,於是就把她手裏的那塊餅幹掰成兩半,一眨眼工夫,一塊餅幹“變成”兩塊,非非心滿意足地吃了起來,那時的她哪裏知道其實餅幹並沒有變多。
鏡頭二
一天,老師問3歲的波波:“你家裏一共有幾個人啊?”波波回答說:“家裏有爸爸、媽媽,還有我自己。”但是他卻回答不出“一共有3個人”。這時的波波雖說能夠從1數到100,但是他還不能理解數字和事物之間的聯係。
鏡頭三
某幼兒園的聖誕節前,老師和小朋友們正在用長長的彩帶裝飾房頂,並在彩帶上掛了一些氣球。這時,有人發現氣球疏密不一,很不美觀。6歲的嘉和小朋友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他拿來一根塑料棒說:“先用它來量一下長度,然後再掛氣球,這樣氣球之間的距離就一樣了。”老師對這位小朋友的主意十分認同,連連表揚他能夠將課堂上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了。
很顯然,上麵故事中的孩子都已經開始接觸數學這一抽象內容了,數學能力是人類智能結構中最重要的基礎能力之一。而人類認識自然的一個重要方麵就是認識自然的各種數量關係和形狀、空間概念,並通過利用這些數量關係和形狀、空間概念改造自然。然而,優秀的數學能力並非天生,而需要後天適時的科學係統的訓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數學能力的發展關鍵期得到理想的訓練。
當孩子到了五六歲的時候,在對有形世界經過充分的接觸之後,會自然而然地在智力方麵上升一個層次,這時他們開始對抽象的符號發生興趣,開始接觸數學這一抽象內容,這意味著他們已經進入了數學的敏感期。幫助孩子度過這一敏感期,會深深地影響孩子的一生。
也許有的家長會有這樣的疑問:孩子很小就已經會數數、會寫數字,而且會識字了,我也沒有刻意強迫,是不是說我通過早期開發就可以讓這個敏感期提前呢?
不會!孩子的敏感期如同任何一個自然發展一樣,其過程是不能逾越的,雖說孩子之間存在個體差異,而且敏感期的出現也是在一個時間段之內,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通過人為的手段提前。孩子之所以能提前學會數數和寫數字,是在大人不斷地強化中,暫時記住了這些抽象符號而已,事實上,他們並沒有真正理解和吸收。通常孩子在5歲前還不具備永久性記憶的能力,如果這種強化不再連續,他們很快便會忘記。
從另一方麵來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喜歡“學”的孩子,他們之所以會有如此表現,是因為孩子發現如果自己記住這些東西了,家人就會非常高興、非常疼愛他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出於生存的需要,在主觀意識的控製下,孩子自然會做出這種有意討好看護者的事情。這麼來看,孩子的這種喜歡“學”,而且能“學會”,完全是在壓抑自身需求,迎合大人期望的前提下做出的一種行為。
因此,麵對孩子的這一成長規律——數學敏感期,作為家長,一定要懂得順其自然,懂得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懂得保護孩子的數學興趣和探索欲求,同時,還需懂得在現實生活或是遊戲的真實情景中,逐步引導孩子學會解決問題,毫無疑問,這對培養孩子逐漸感知數學,進而形成數學意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走好這一步,孩子自然也就能順利度過數學敏感期了。
成長日記68:“豆豆學數數”
與多數小朋友一樣,豆豆剛開始學數數的時候,最主要、最現成的道具就是他的十個小手指。那時的他,經常是豎起十個小手指,左手點點,右手點點,架勢是夠有模有樣的,但是每次都是越數越糊塗。後來,練習得多了,小家夥才可以慢慢地一口氣數到10.
後來,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會和豆豆玩這樣的數數遊戲。我數“1”的時候,豆豆就會立即數“2”。漸漸地,豆豆知道了19之後是20,29之後是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