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數學敏感期——開發孩子的數學潛質(2 / 3)

現在,5歲的豆豆真是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會數了,他已經可以認2000個數字了。而且更令我們高興的是,豆豆還能輕而易舉地從100數回到1.

但是,這幾天豆豆的反應又有點反常,有時候他竟然分不清楚7和9到底誰大誰小,必須有現成的實物才好判斷。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是我們的教育方法不得當嗎?

(豆豆媽媽)

教 子 心 得

“一隻貓咪喵喵喵;兩隻老鼠吱吱叫;三隻青蛙呱呱叫……”這樣的數數歌謠,是很多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玩伴。但是,為何有的時候教寶寶學數數是那麼地輕而易舉,有的時候小家夥就是不肯合作,而有的時候又會出現前腳剛說過後腳又忘了的情況呢?

其實,0~6歲孩子的思維要經曆一個從具體而直觀再逐漸到抽象這麼一個過程。當成人教孩子學數數的時候,一定要弄清這一點,明白孩子的思維處於哪一階段。另外,教孩子學數數也要避免走入一些誤區。

很多家長有這樣的想法,在幼兒階段,孩子數學學習並不重要,等他上了小學再說。其實,大量研究告訴我們兒童在4歲前後會出現一個數學敏感期,在這個時期,他們對數、數字、數量關係、排列順序、數的運算、形體特征等數字概念突然有了極大的興趣,對其中的種種變化有著強烈的求知欲,這意味著孩子的數學敏感期來了。一旦錯過這一敏感期,有的人就會一提數學就頭疼,一生都會害怕數學。

也有些家長認為數學就是算術,關於這一點,著名數學家陳省身先生早已說過:“我們每個人一生都花了很多時間來學數學,但我們其實隻是學會了計算,而不是數學。”事實上,幼兒數學不僅幫助孩子理解數的概念,還包括了解簡單的幾何形體,學習事物的空間關係和時間關係,當然,還有一些簡單的數學操作技術方麵的內容,這幾個方麵不但不分輕重,而且缺一不可。另外,數學在發展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也進一步發展了孩子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以及空間想象能力。

除了上麵所說的這些誤區外,還有一種誤區就是不少家長往往陷入機械訓練、記憶公式的謬誤。孩子所掌握的數學知識隻局限於表麵,他的思維結構並未發生改變,也就是說他們並沒有得到實質上的發展。直到有一天,當家長借助材料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而生動地呈現在孩子麵前時,他們才會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可以這麼說,動手操作才是孩子進行數學思維的重要方式。

明白了這些誤區,作為家長又該如何抓住孩子的數學敏感期,引導他們的健康成長呢?首先,可以借助實物,引導孩子從“量”的實際體驗再逐漸到“數”的抽象認識,同時,自少到多、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完成加、減、乘、除的計算,發展孩子的數學思維。其次,數學思維是在活動中與物質材料相互作用產生的,因此當家長與孩子互動時,要準備能夠引起孩子思維積極性的材料,像多樣性的、多層次的、多功能的材料等等,這樣才能避免親子互動流於形式。比如,家長要求孩子給圖形分類時,可以先出示兩個形狀不同、顏色相同的圖形和兩個形狀相同、顏色不同的圖形,讓孩子進行比較,幫助他們明確“相同”的含義,並尋找這些圖形的不同特征。通過自己的操作,孩子就能獲得有關分類的感性經驗,而且也促進了他們數學思維的發展。另外,利用生活中的數學也能有效地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動機。

成長日記69:石頭到底有多大?

我有一對5歲大的雙胞胎兒子——曉宇和曉宙,在這對小寶貝的成長過程中,總會發生一些奇妙而令人深思的事情。

一天,曉宇舉著一個石頭問稍大他幾分鍾的哥哥曉宙:“哥哥,這個石頭有沒有幾百萬個天那麼大?”

曉宙皺著眉頭,不解地看了看曉宇。

曉宇不甘心,繼續問:“哥哥,你說它有沒有幾十萬個天那麼大?”

曉宙幹脆地說:“沒有!”繼續玩他的變形金剛。

對這個答案,曉宇似乎一點都不滿意,又纏著哥哥問:“哥哥,你說它有沒有幾萬個天那麼大?”

這次,曉宙頭都沒抬一下,不情願地說:“沒有!”

曉宇還是非常好奇,再次認真地說:“有沒有幾千個天那麼大?”曉宙再次說:“沒有!”……

(曉宇和曉宙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