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情感表達的敏感期——讓孩子心中有愛(3 / 3)

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愛並不難,隻是日常生活中我們成人往往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一些行為實際上是在影響孩子情感的表達。有一個小朋友從幼兒園回來,趴在爸爸的背上時不時地打一打、捏一捏,這可讓正在聚精會神看報紙的爸爸生氣了,於是大聲對她喊:“你這孩子怎麼這麼黏人!”爸爸無心的一句話,卻讓女兒委屈地嗚嗚直哭,向媽媽告狀說:“媽媽,我剛才給爸爸捶背,爸爸不喜歡我。”

很顯然,疏於觀察孩子、理解孩子的爸爸錯過了一個給予孩子表達愛的絕好機會,這個小朋友剛剛在幼兒園學習了怎樣給家長捶背,她隻是想在爸爸身上試驗一下,但是爸爸的反應卻如此反感,孩子單純天真的心自然產生了這樣的感覺:爸爸不喜歡我了,爸爸不愛我了。小小心靈受了傷害,怎能不哭泣呢?

這麼看來,在孩子的情感表達敏感期,作為父母,一定要讀懂孩子的行為,當孩子總喜歡往你懷裏鑽的時候,當孩子喜歡親吻家長的時候,往往意味著他們正在向家長索取愛,他們正在向家長表達自己的愛,而麵對孩子的這些行為,家人一定要給予積極的回應,這樣才能使孩子避免傷害,才能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成長日記65:小不點兒也愛“吃醋”

兒子冉冉今年剛滿5歲,挺討人喜歡的,可就是愛“吃醋”。比方說,看到我抱別的小朋友,冉冉就會不依不饒地跟我鬧,還一個勁兒地說:“媽媽,你隻能抱我一個人,不可以抱別的小朋友。”再比如,看我誇獎別的小朋友,冉冉就會立刻打斷,嚷嚷著:“媽媽,你隻能誇獎我,不能誇別的小朋友。”

記得有一次,親戚家的小孩滿周歲,我買了一輛玩具遙控車準備送過去,被冉冉看到了,硬是搶了過去,理直氣壯地說:“不給別人,不能給別人。”

我溫和地安慰說:“冉冉,媽媽是送給你的小弟弟,他剛剛滿周歲,我們一起去送給他,好不好?你要做出大哥哥的樣子來哦。”

可是,即便我這麼說,冉冉依舊我行我素,抱著遙控車不給我,還嚷嚷著說:“媽媽,你偏心,你偏心。”

看著冉冉這般哭鬧不休的樣子,我一時著急,就在他的屁股上拍了兩下。可是,冉冉哭鬧得更厲害了,嗚嗚地說:“媽媽,你不喜歡我了。”

最後,我隻好又買了一個一模一樣的玩具遙控車給他,可是買回來後冉冉卻從來也沒有玩過。

(冉冉媽媽)

教 子 心 得

一位教育家曾說過這樣的話:在孩子的每一種哭泣行為的背後必定隱藏著一種沒有滿足的心理需求。對於一個處於情感表達敏感期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所作所為又是如此確定無疑地印證著這句話。在這一時期,孩子之所以會哭泣,是因為他們正在試圖向我們傳達這樣一個信息:爸爸媽媽不再愛我了。

對於4歲左右的孩子來說,他們已經具有私有觀念,而且對於父母的情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因此,麵對父母愛的施予對象這一問題,他們本能地希望自己就是唯一,甚至還會不顧一切地排斥別的孩子。正如故事中的冉冉一樣,當他看到媽媽像對自己一樣對待其他小朋友時,自然而然就會誤以為媽媽不要他了,自己將要失去媽媽了。最後,這種讓他倍感失落而沒有安全感的感受隻能寄希望於哭泣和傷心來換回媽媽的愛。毫無疑問,這是孩子對家長愛的一種依戀和強烈需求。

因此,當父母遇到這種情況時,要不失時機地向孩子表達你的愛意,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認識到父母不管多麼喜歡別的小朋友,最愛的人還是他。具體到冉冉媽媽為其他小朋友準備禮物這件事情,家長也可以預先和孩子商量一下,聽聽他們的意見和想法,再加以合理的引導。不過,有一點是萬萬不可忽視的,那就是家長千萬不要與孩子對立,或是用激將法將孩子與別人比較,這麼做,會引起孩子更強烈的忌妒心,非常不利於孩子心理健康的正常成長。

第六章 5~6歲的敏感期:不吼不叫,在愛中建立規則

孩子過了5歲,爸爸媽媽們恨不得高呼萬歲。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多已經上了幼兒園,大人也開始體會到“解放”的感覺。此時,雖然你在身體上卸下了重擔,內心卻依然不能放鬆,新的關注點又出現了:

搞不懂的“甲骨文”;

對閱讀樂此不疲;

一見數學就“頭疼”;

喜好小動物,但有時竟然也會虐待動物;

……

不是孩子出了問題,也不是你的教育出了誤區,是孩子感興趣的不再隻是自己的生活,而是漸漸關心起了別人、關心起了有趣的世界。耐心陪伴孩子,理性看待他的成長,不吼不叫才是你要掌握的教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