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情感表達的敏感期——讓孩子心中有愛(2 / 3)

其實,孩子“黏人”是兒童時期較為常見的一種行為問題,他們對家長尤其是媽媽的態度,突然變得敏感而脆弱,意味著他們進入了情感表達的敏感期。不過,當家長著手應對孩子的行為之前,我們不妨先看一看,孩子為什麼會“黏人”。

相比全職媽媽的孩子,職場媽媽的孩子似乎表現得更加“黏人”,早在他們上幼兒園之前,家長給予了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愛,而孩子也非常享受地接受著家長給予他們的愛。但是一旦上了幼兒園,除了離開朝夕相處的媽媽,還要麵對陌生的環境,這就讓孩子或多或少地感覺到自己被安置在一個恐懼與不安的環境裏。於是,隻要和媽媽分離,哪怕是極為短暫的,孩子也會變得傷心而委屈;隻要媽媽一回家,就會被孩子“獨占”,吃喝拉撒睡,都要媽媽陪。

而另一方麵,每個孩子都是在家人愛的搖籃中成長起來的,而家人給予他們的無私的愛也喚醒了孩子的情感世界。對於成人而言,我們是無法體會到孩子內心世界對此感受的微妙體驗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而無視孩子對此做出的反應。當孩子有一天發現了隻要自己哭泣或是流露出任何傷心情緒的時候,家人就會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的時候,在下次遇到對媽媽不依不舍或是對委屈由衷傷心的情況時,他們就會試圖用黏人或是哭泣等情感來表達。

事實上,孩子這樣做不是成心跟大人過不去,而是在向我們發出信號:“媽媽,我需要更多跟你在一起的時間!”他們是在利用這個機會,彌補白天不能和媽媽在一起的缺憾,這不僅僅是孩子在向媽媽表示愛,也是在要求媽媽對自己證實她的母愛。這種出於本能的對母愛的需求恰恰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學前教育專家告訴我們,孩子“黏人”不僅不是壞習慣,適當的黏人反倒有利於孩子日後的溝通和交流。

那麼,麵對“黏人”的孩子,家人又該怎麼辦呢?作為家長,首先要讓孩子知道,是因為愛他,所以才把他送去幼兒園。其次,遇到孩子哭鬧的情況,家長不可急躁,更不能說出這樣的話:“不是說好了嗎?你怎麼又哭了?再這樣媽媽不愛你了。”這些話不僅起不到作用,還會在孩子心裏留下陰影。再次,讓孩子學會自立,給予孩子生活技能上的指導,這是讓孩子擺脫依賴媽媽的最好辦法。比如,教孩子自己脫、提褲子,自己洗手,自己睡覺等。當然,家長在指導時千萬不要心急,你越著急,孩子就越緊張,越容易黏人了。

成長日記64:愛有多深

乖兒子叮叮4歲半了,最近幾個月,我發現他似乎很有愛心,感情也很細膩。

幼兒園裏,咪咪是叮叮的好朋友,倆人總在一起玩。比咪咪大3個月的叮叮也是很讓著咪咪,很願意照顧這個小妹妹。一次,兩個小夥伴一起坐校車去幼兒園。我看到叮叮走到校車前遲遲不肯上去,直到咪咪來了,他趕忙伸手去拉,然後兩人才一起拉手上了車。後來,聽班主任說,這兩人無論到哪,叮叮都要和咪咪拉著手,像個大姐姐一樣照顧著咪咪。

最近一個星期,一直是我送叮叮去幼兒園,每天早晨一到幼兒園門口,叮叮都要走到老師身邊,深情地對老師說一聲:“我來了。”當老師蹲下身和他打招呼時,叮叮還會親老師一下。有時候,叮叮也會站在那裏,麵帶微笑地等著老師做出喜愛他的反應。

還有一次,我帶著叮叮在小區散步,笑著對他說:“媽媽愛你!你愛媽媽嗎?”

叮叮眯著小眼睛開心地說:“愛!”

“那麼,你的愛有多深呢?”我接著問。

叮叮想了一會兒,伸開兩隻胳膊,比劃了一下說:“一米!”聽孩子這麼一說,我頓時欣喜萬分,沒想到他會用一米來回答“愛有多深”這個問題。

我笑著說:“寶貝,愛一個人不能用‘一米’去回答,你可以說‘愛得像海一樣深’。”

叮叮看了看我,想了想,慢悠悠地繼續走他的,看著他那緩慢走路的樣子,似乎尤為享受這一切。

(叮叮媽媽)

教 子 心 得

如此可愛天真的孩子,無不讓人頓生疼愛之心,而孩子的這份對愛的渴求、對情感的細膩或許更令我們感動。毫無疑問,叮叮進入了情感表達的敏感期,懂得表達自己的情感了。無論是幼兒園的小朋友、老師,還是朝夕相處的媽媽都是孩子表達情感的對象,而孩子也在嚐試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他的愛。

其實,不同孩子在情感的表達能力、表達方式、表達程度方麵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方式,而我們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護孩子們這些表達的積極性,讓孩子沒有障礙地用心和這個世界交流,做一個人格統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