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情感表達的敏感期——讓孩子心中有愛(1 / 3)

有人曾這樣說過:“大人和小孩分別屬於兩個不同的世界,如果說大人的世界是現實的‘陸地’,那麼孩子的世界就是‘海洋’。”作為家長,就是要學會從“陸地”走向“海洋”,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讀懂孩子的情感體驗,然後再引領孩子從“海洋”走向“陸地”,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捕捉孩子情感表達的敏感期

一位媽媽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孩子4歲半的時候,她去外地學習,每周周末回來一次。

後來有一段時間,就連孩子的爸爸也總是要出差,那段時間,夫妻倆不得不把孩子托付給他的小姨照看。

可是,最近一次當一家三口團聚時,孩子突然拉著被子的一角,問媽媽:“媽媽,為什麼時間不能像被子一樣可以拉過來,還可以拉過去呢?”

孩子這麼一問,讓媽媽有點迷惑,好奇地問他:“為什麼要把時間拉來拉去呢?”

孩子雙眼一眨一眨地說:“那樣的話,我就能回到小時候(他總把3歲以前叫做小時候),我們一家三口天天在一起,這有多好呀!”說到這裏,媽媽頓了一下,沒有說什麼。

孩子又接著說:“媽媽,你和爸爸不在的時候,我總是睡不著覺,想我們在一起的時候。”

當媽媽聽到這裏,眼前突然浮現出每周周一早晨,急匆匆地去趕火車,而孩子總是故作瀟灑地說“媽媽,一路順風”的場景。想到這裏,這位媽媽禁不住淚如雨下。

看到這裏,或許很多人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4歲多的孩子竟然有如此豐富的情感世界和如此感人的表達方式!事實上,孩子的內心世界遠比我們成人想象的複雜,然而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成人都能意識到這一點,也並不是所有成人都能以孩子的方式與之溝通交流,並幫助孩子度過一個又一個關鍵時期。

毫無疑問,故事中的小孩進入了情感表達的敏感期,對於情感,他們已經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當家長外地出差沒有時間陪伴他們的時候,當家長工作繁忙沒有按時去幼兒園接送他們的時候,當家長疏於理解沒有及時理解他們行為以及情緒的時候,他們往往會表現出哭鬧、傷心的一麵,因為家長的這些做法在他們的頭腦裏已經形成這樣一個訊息:爸爸媽媽不再愛我了,爸爸媽媽不再喜歡我了。其實,並非家長不愛孩子了,隻是家長沒有了解孩子的“心事”,孩子誤讀了家長的“反饋”。隻有當家長回歸孩子的真實生活時,才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在孩子3歲之前,當家長與孩子分離時,他們必定會哭鬧,不過此時的哭鬧中所含的情感因素並不是很多,因為此時的孩子尚不具備理性思維的能力。也許,就在前一個小時,麵對外出的家長,孩子還認為家長是消失了;然而,到了下一小時,麵對又回來的家長,孩子很可能就會以為家長又突然出現了。事實上,孩子的這種因為分離而表現出的哭泣反應隻是因缺少安全感而自然流露出的一種情緒反應。

但是,當孩子4歲以後,他們已經喜歡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周圍世界,喜歡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與此同時,他們也具有了豐富的情感,並且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情感的方式。在這種時候,如果家長疏於陪伴孩子,疏於觀察孩子的行為,他們就會傷心、哭泣,因為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他們覺得這是家長不愛他們的表現。然而,哭過之後,孩子還會把這些事放在心上,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事”也就產生了。

因此,當家長麵對黏人、愛哭鼻子、在意別人是否愛他的孩子時,你的情緒不要敏感,也不要用大道理去批評,當然,更不能無視孩子的感情。學會接納孩子的感情,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孩子增加交流的時間,孩子的心自然會敞開。其實這個時候的孩子,隻是通過外在形式上的“退縮”去獲取更多的關注和愛,因為此時的他們正在為下一階段要麵對的外麵世界而積蓄能量。

成長日記63:家有“小黏人”

女兒蒂蒂4歲了,特別黏人。

前段時間開始上幼兒園,剛開始的時候,每天蒂蒂還挺興奮地,愉快地揮著手對我說“再見”。可是好景不長,這段時間,每次送她去幼兒園都要跟我“纏綿”好一陣子,經常是死纏硬磨地拉著我的手,而且還一直叮囑我:“媽媽,今天下午早點兒來接我,要第一個來哦,要開著汽車接我,還要開著飛機來。”當然,每次分別的時候,蒂蒂總是兩眼淚汪汪,不過盡管如此,後來聽老師說,每當我走之後,蒂蒂很快就會恢複平靜。然而,隻要想起小女兒嬌滴滴又黏人的樣子,總會讓我這個當媽的心疼不已。不過,這也著實讓我納悶,女兒以前可不是這樣,最近怎麼總愛黏人呢?

(蒂蒂媽媽)

教 子 心 得

現代社會,很多職場爸媽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每天早晨離開孩子去上班幾乎成了一道“坎”,每一次的離開都意味著孩子的一場哭鬧。有些父母麵對黏人的孩子往往不知所措,有些父母把“黏人”孩子看做是缺點,因為他們是那麼迫不及待地想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恨不得孩子一下子就能“學會”自己單獨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