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音樂的敏感期——聽,天使在唱歌(1 / 2)

為什麼當你哼歌的時候孩子就不哭了?為什麼一聽見有人唱歌小家夥就會手舞足蹈?為什麼孩子的手指頭總愛到處彈來彈去……隻因為孩子到了音樂的敏感期。親近音樂、融入音樂、理解音樂,可以讓他們更快樂、更幸福。

捕捉孩子音樂的敏感期

英國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就已經才華橫溢了。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就具備與生俱來的才能,這就是我們日後學習的願望和學習的能力。當孩子發現不同的樂器發出的聲音會創造出一種叫“音樂”的東西時,他們便進入了音樂的敏感期。

在音樂的敏感期,孩子會用音樂的方式展示自己與眾不同的生命感受:

3個月的我,最喜歡媽媽抱著我,輕輕哼歌給我聽。當媽媽不理我的時候,我就放聲大哭,如果媽媽隻是很煩躁地抱著我走來走去,遺忘了給我唱“小兔子乖乖,把門開開……”這個程序,我就會哭得更厲害。

我6個月大了,一覺醒來沒看到媽媽,小嘴一撇就哇哇直哭。即便爸爸講故事給我聽、拿玩具打發我,我也不吃這一套。咦,不知怎麼的,爸爸突然碰了我的玩具電子琴,這動聽的旋律就像媽媽抱著我時哼唱的歌,我不哭了,爸爸也鬆了一口氣。

快兩歲的我對音樂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歡學大人唱歌。外婆教我《世上隻有媽媽好》,我輕而易舉地會唱:“世上隻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一次,媽媽回來了,外婆唱到“世上隻有……”故意停住,我呢,立馬接上“媽媽好”。媽媽親了親我,說了聲“謝謝寶貝!”可是,後來媽媽聽多了說我是條件反射,說我像隻小麻雀,唧唧喳喳不停歇。我已經有自己的思想了,真記住了歌詞和旋律,所以才會自然地接唱,好想反駁她!

我已經4歲了,能完整地唱一首歌了——《小燕子》,身子也會隨著韻律扭來轉去,每次這麼小露兩手,總會贏來一片掌聲。雖說我很喜歡唱這首歌,可是我不喜歡每次一有客人來,媽媽就推我出來叫我演唱,就好像學唱歌就是為了表現自己似的。

……

毫無疑問,這些都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的故事,當我們再次梳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音樂的感受、認知與發展的軌跡時,便會發現這樣一個規律:兩歲的幼兒能夠把握節奏;3~4歲時,孩子開始對簡單而重複的旋律感興趣;5~6歲以後,孩子開始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而且能夠自發地用動作表達出來;6~8歲時,孩子已經能夠深深地沉浸在音樂中了。

很顯然,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上,他們不僅僅是用聽覺在感覺音樂,還在用整個身體的肌肉和心靈去感覺音樂,而隻有身心兩方麵真正投入到音樂中時,孩子對音樂的感受與理解才是真實的、生動的,同時,由此產生的動作也才是充滿生命的,而這一切皆源於孩子對音樂的渴求。因此,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特點,對其施以不同的音樂教育,才是家長最需上好的一門必修課。

而孩子的音樂敏感期大多出現在4歲左右。在這個敏感期,孩子很喜歡親近音樂,等待或尋找特別的音樂環境,實際上,這個具有藝術天性的群體正在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感受,用自己特有的藝術方式和思維方式表達他們對眼中世界的真實感受,毫無疑問,這對發展他們潛在的音樂天賦大有裨益。事實上,這也在暗示我們家長,隻有耐心的觀察、真誠的接受孩子的這一自然天性,才是為人父母培養孩子最應該做到的。

成長日記61:“我是小小演奏家”

小女兒笑笑1歲半的時候,笑笑爸爸送給她一個漂亮的小鼓,鼓槌也小小的,放在笑笑的小手裏剛剛好。

剛開始,笑笑不知道怎麼玩,看到爸爸握著她捏著鼓槌的小手敲啊敲,笑笑也樂開了花。

不久,笑笑就甩開了爸爸的手,自己抓起鼓槌朝著小鼓亂敲一氣,有時敲準了,就會發出“咚、咚、咚”的響聲;有時敲偏了,就會發出“咚、咚咚、哢”的響聲,雖然聲音怪怪的,但是笑笑總是越敲越興奮,越敲越笑得開心。

可是,每當笑笑敲到鼓身上,發出怪怪的音樂時,我總會忍不住抬起她的小手幫她糾正,還一個勁兒地說:“你這個小搗蛋,別胡鬧了。”但是,正玩在勁頭上的笑笑還以為我要奪走她的“寶貝”,一臉不悅的表情,著急了,還會不停地嚷嚷,非要自己玩,別人誰都不許碰。

後來笑笑2歲的一天,我們一家三口坐在沙發上看文藝節目,剛好看到電視裏有人勁歌熱舞,這時笑笑不由自主地跟著節拍扭起了她那肥肥的小屁屁,逗得爸爸拿著手機在一旁拍了半天,還邊拍邊笑,而笑笑也很快就沉浸在自己的舞台表演裏。這時我突然覺得這類娛樂節目不適宜小孩觀看模仿,邊把笑笑抱起來邊說:“寶貝,我們出去玩啦。”可是,這麼一抱不要緊,笑笑一下子“嗚嗚”地哭了起來,著實讓我們哄了好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