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繪畫的敏感期——走入孩子的塗鴉世界(1 / 3)

有一天,孩子突然發現了“筆”這樣東西,而且它還可以在“紙”這樣的東西上麵留下痕跡;有一天,孩子突然發現了線條、圈圈、顏色,是可以隨意擺布的。這個時候,不要緊張孩子的畫應該如何看?怎樣引導?也不要疑惑要不要讓孩子去上繪畫培訓班?因為大自然早已給孩子的身體裏置放了一個叫做繪畫的敏感期,學會接納、學會放手、學會尊重,陪著孩子走入塗鴉的世界,他自己就能解決一切。

捕捉孩子繪畫的敏感期

有一個叫佳慧的小朋友,3歲半入園就出現了繪畫的敏感期。那段時間,每天來幼兒園後,她不接觸任何教具,隻用隨身帶的畫筆畫畫。佳慧沒有什麼繪畫基礎,經常要求老師幫她畫。午睡時,她也總是躺在床上,用食指反複描摹牆壁瓷磚上的花紋。兩個月內,每天中午佳慧都會重複這個動作,每次大約半小時。

還有一個叫昊昊的小朋友,當他處於繪畫敏感期時,在幼兒園整天就是畫畫,在家裏除了看電視也是畫畫。這個小朋友是走到哪兒畫到哪兒,走廊裏,教室裏,有時就幹脆趴在地上畫。午睡時,也是常常趁老師不注意,“嗖”地跳起來站在床上,捏著一根短短的鉛筆頭,飛快在牆上畫出一幅畫。有一次,讓老師驚訝的不僅僅是他一分鍾之內畫完畫的行為,還有他那驚人之作:牆上是一個乘著降落傘從天而降的小女孩,兩根又細又長的辮子向上飛舞著,狂喜的笑容、精靈的眼睛,整幅畫麵極為生動。“在我眼裏,他就是個天才!”老師為他的行為而讚歎。後來,午睡時也就不管這個天才,讓他自由地畫畫。

孩子隻是簡單地畫嗎?孩子隻是簡單地寫生、描摹對象嗎?成人可能是,但是正常狀態下的兒童不是。要知道,孩子的這些行為是他們在內心的引導下進行的自發活動,事實上,他是在表達他看見的、想到的、向往的,他是在表達他的注意對象、他的喜愛、他的內心活動、他的情感。然而,當我們翻開孩子的畫畫曆程時,才會恍悟,原來這一切離我們竟然是那麼的自然、那麼的熟悉、那麼的親切。

嬰兒從出生後下半年開始,學會用拇指與食指拿東西,這就為書寫、繪畫能力的發展打下了基礎,而多數兒童過了周歲就能畫畫了。這個時期過後,孩子總是不斷地要求大人繪畫,因為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

兩歲以後,孩子開始會使用鉛筆或蠟筆畫一些簡單的線條、圓圈、線團等簡單、粗糙的符號,盡管如此,他們也一樣樂在其中。

3歲以前,孩子會對自己畫出的線條聯想到並說出自己偶然想到的形象,但是成人很難辨別出他們畫的到底是什麼。比如,畫的圓形,他們會說畫的是爸爸,從圓形中畫出四條線,他們會說這是爸爸的手和腳。

到了四五歲,所畫的畫常常是他們感受最深的東西,而且能夠抓住事物的特征,讓人一看就知道畫的是什麼。而5歲的孩子已經逐漸能自己繪畫了,甚至還會把自己知道的事物和動作一一排列地畫到紙上。

6歲以後,孩子依然會通過繪畫的方式不斷地表達自己對生活、自然以及周圍發生事情的真實感受和心靈感覺,不過,他們的作品不再像以前那樣簡單,繪畫的語言、手法也逐漸豐富起來,而且他們對細節的興趣也更大了,把細節畫得一絲不苟。

可以說,繪畫就是孩子天生具備的一種語言形式,而他們對繪畫所表現出的癡迷和創造潛力也往往令成人驚歎不已。在繪畫中,孩子恰恰是根據內心的引導,傾聽心的呼喚,不斷地表達著自己的所見、所聞與所思,而孩子的喜好、情感及對生活的感悟也恰到好處地融入其中。

因此,當你的身邊也有這麼一位“小畫家”時,千萬不要對他們的行為過多幹涉,對他們的想法指手畫腳,對他們的作品評頭論足,因為在這個時期,孩子的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這隻不過是他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隻不過是他們自然成長的一種體現。學會讓孩子自己張開想象力的翅膀,自己發現藝術的奧秘,按照自己的思路自由地表達自己,才是為人父母最需做的事情,要知道,教育的意義是幫助他們成長,而不是教給他們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