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之,如果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隻會破壞孩子的繪畫天賦和創作熱情,使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此後都不願意拿起畫筆。
成長日記59:“我的小汽車有翅膀”
軒軒4歲時,開始喜歡拿著畫筆亂畫。
有一次,眼看軒軒的“作品”就要完工了,我指了指畫紙問他:“軒軒,你畫的是什麼呀?”
軒軒得意地對我說:“我畫的是小汽車!媽媽你看,我的小汽車還有翅膀哦。”
看著這幅可笑至極的“作品”,我不覺地笑出聲來:“小汽車怎麼能有翅膀呢?哈哈,你看,這裏竟然還有5個輪子。寶貝,你見過5個輪子的汽車嗎?”
還沒等軒軒開口,我就趕忙拿過他的畫筆,邊比畫邊說:“來,媽媽教你,小汽車應該是這樣畫的。”
可是,軒軒聽了,一臉的不悅,之前的興奮表情也蕩然無存。隻見他一把奪過畫筆,扔在地上,跑回自己的房間。
從那以後,軒軒就很少願意畫畫了。
(軒軒媽媽)
教 子 心 得
現如今,這是個令很多年輕父母看來不可思議,但是又確確實實會發生的事情。媽媽的“舉手之勞”為何會讓軒軒做出如此大的反應?回答這個令很多人困惑不已的問題之前,先讓我們看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孩子在他四五歲的時候,突然喜歡上了繪畫,整天忘我地畫著。有一天,天剛剛亮,這個孩子就要起床畫畫。於是,媽媽就給他弄上紙筆,畫吧。結果孩子把紙畫完了,沒有地方可畫了,就往床單上畫,床單畫完了,就往身上畫,等孩子的爸爸媽媽過來看時,發現紙上、床單、身上全畫滿了。可是,爸爸媽媽並沒有生氣,隻是平靜而且帶著欣賞的口吻說:“孩子,你的作品太棒了!”後來,這個孩子在繪畫方麵做出了一番卓越的成就。
很顯然,這是兩個已經進入繪畫敏感期的孩子,後一個因為有了自由的發揮空間,所以,他可以天馬行空地畫啊畫,而前一個因為有了家人所謂的“引導”,甚至日後都不願意再拿起畫筆。
有人說,繪畫敏感期就是孩子天然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內心理解和喜好,任意地去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與所思,表達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不同於成人的感悟。在這種時候,一個充滿自由氛圍的環境,可以鼓勵孩子通過繪畫的形式表現自己的真實感覺和想法,毫無疑問,這樣做保護了孩子的繪畫天賦,也保護了孩子表達他對世界的認識與理解,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愉快而幸福的成長經曆。這麼看來,家庭可以給孩子的,原來隻是愛孩子的自由空間。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不少家長往往會隨便製止孩子的“亂畫”行為,隨便糾正孩子的畫,甚至是隨便妄加評斷孩子的作品。其實,孩子即便是畫了藍色的蘋果、方形的太陽、長得比樹還要大的花朵那又何妨,殊不知,這才是孩子最自然的創造性和思維能力,這才是他們天賦發展的最自然的體現。
讓孩子自由地去發展他的繪畫天賦,任孩子漫無目的地亂畫,學會欣賞孩子的作品,並利用有利時機讓他能盡情探索,或許這才是為人父母最需有的智慧。
成長日記60:從“亂畫”到“會畫”
有段時間,一向喜歡尋高往下跳的一楠突然不跳了,而是趴在桌上專心致誌地畫起畫來。隻見,一楠握著筆不斷地在紙上繞著圓形曲線,之後又任意在紙上畫出直線和曲線組成的各種圖形。很明顯他處在塗鴉期,但我依然會和他一起分享他的畫,仔細欣賞他的畫,並時不時地讚美著:“哇,媽媽覺得這張像獅子、這張像喇叭花等等。”就這樣,一楠一畫就是2個月,而且還能較為嫻熟地運用筆了。那時的一楠隻有2歲7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