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霸王龍”、“我是警察”、“我是白雪公主”……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總會給自己一個又一個身份。作為家長,你是質疑孩子的想法,還是阻攔孩子的行為?事實上,麵對孩子成長路上的任何變化,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學會接納、學會尊重、學會理解。
捕捉孩子身份確認的敏感期
一位家長曾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
鵬鵬是個不到5歲的男孩,自從看了動畫片《西遊記》之後,他動不動就會模仿動畫片裏的孫悟空,一手叉腰,一手高舉金箍棒,擺出一副斬妖除魔、伸張正義的樣子。
有時,快要吃飯了,我們叫他:“鵬鵬,吃飯啦!”鵬鵬要麼是裝做沒聽見,要麼就會“禮貌”地對我們說“我是孫悟空,叫我齊天大聖”。
這還不算什麼,最讓我擔心的是動畫片裏有好多充滿暴力的情節,尤其是孫悟空和各種怪獸打鬥時的場麵,既殘忍,又恐怖。可是,鵬鵬越是驚險刺激的場麵,越是喜歡得如癡如醉,看得來勁兒時,還會跟著孫悟空一起說:“妖怪,吃俺老孫一棒!”
而且每次帶他出去逛街,隻要經過有孫悟空形象的玩具店,他都會異常興奮,更可氣的是,他一定會死磨硬泡地讓我給他買,現在,他像寶貝一樣收藏著這些玩具,別人休想動上一下。
看來,孫悟空是鵬鵬在這個世界上最喜歡、最崇拜的人物了,但是,又是什麼讓孩子如此崇拜孫悟空?孫悟空又是為什麼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難道是因為我讓孩子看了太多動畫片的緣故嗎?
鵬鵬媽媽的困擾或許代表了許多家長的困擾,可是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鵬鵬看了多少動畫片,而在於孩子進入了一個叫做“身份確認”的敏感期。
當孩子到了四五歲,他們開始體驗到了一個全新的現實世界,出於生命本能的自然力量,他們想要知道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人,與自己周圍世界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這看似是個頗為深奧的問題,但這恰恰開啟了孩子自我形成的生命曆程。於是,從此之後,他們必須完成兩件事,而這些都會在一生中影響孩子與自我的關係及與他人的關係。其一,孩子必須在自己的內心建立一個穩定和持續的自我形象,以及一個穩定、持續的他人(主要指親人)形象;其二,孩子必須確定對自己能力的自我評價,從而確立自己的自信心。
但是,這又該如何理解呢?我們成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孩子3歲之前,父母哪怕是一秒鍾不在他們身邊,他們便會頓生焦慮和被遺棄的恐懼感。當孩子到了4歲左右,隨著空間活動能力的不斷增強,盡管父母不在身邊的時間越來越多,但是他們仍然像以前一樣是那麼地需要安全感。於是,這種時候,孩子麵臨的一個“任務”就是需要逐步建立起一個關於自己內心的形象,即回答“我是誰”的問題,並逐步給自己定位。
而一直陪伴孩子長大的動畫片和文學作品中各種各樣的形象就極大地幫助孩子完成這個“任務”。在這裏,有高大威猛的,有伸張正義的,有除惡揚善的,當然也有膽小怕事的。但是,對於一個在精神上剛剛與看護者脫離,時時處處覺得自己非常渺小的孩子來說,無不希望自己能夠變得像動畫片和文學作品中的形象一樣。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開始迷戀某個或是某幾個偶像,開始全心全意地模仿他們的角色。於是,我們會發現有的孩子向往神通廣大,說“我是忍者神龜”,“我是超人”;有的孩子喜歡美麗願望,說“我是白雪公主”,“我是仙女”。
當孩子明確了自己的心中偶像之後,一心想當超人的男孩子會把自己全副武裝,站在床上或是沙發上,似乎在捍衛和平;一心想當公主的女孩子會把自己盛裝打扮,說話溫和輕柔,就連舉手投足也會優雅溫婉。不過,無論孩子選擇扮演哪種角色,作為家長都要懂得尊重和保護他們的正常需要,讓他們自然快樂地成長才能幫助他們順利地度過這個敏感期。同時,家長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滿足孩子的需求,並根據情況給予正確的引導。事實上,在崇拜某一偶像並不斷模仿的過程中,孩子也在不斷地積累著未來成人時的人格特征。有時,我們形容童年是夢幻般的,是充滿幻想的,然而,這麼看來,在兒童的世界裏,夢想也是真實的。
成長日記56:“我也是老師”
最近,4歲的響響在幼兒園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周五下班後,我和響響爸恰好都有事,就安排他在幼兒園等我們,當他聽說幼兒園老師在開會,非要跟進去。
“響響,老師現在在開會,請你到外麵玩。”穆老師和藹地說。
“我也是老師啊!我是響老師呢!”響響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
“……”他的表現讓在場的老師不知所措。
這時,穆老師想出一個主意,親切地說:“是哦!你是我們的小老師,今天我們開的是大老師會議,下次我們特意開一個小老師會議,到時候邀請你來參加,好嗎?”
響響聽了,來了勁頭,用力地點點頭,連說了兩個“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