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人際關係的敏感期——打好孩子的人際基礎(3 / 3)

“然後呢?”安安迫不及待地問道。

“然後呀,我和爸爸就把這個揉搓在一起的東西放到了媽媽的肚子裏,就這樣小安安就慢慢在媽媽肚子裏長成了。”我邊給安安解釋,邊用大拇指在她的肚臍眼上做了一個往下摁的動作。

這時我看到安安的眼睛裏閃著驚奇的眼神,隨即我馬上對她說:“所以大家才說小安安長得又像爸爸又是像媽媽,安安你說你像誰啊?”

對話到了這裏,安安又去認真思考自己到底像誰的問題去了,所以,也就不再追問“我從哪裏來”的問題了。

(安安媽媽)

教 子 心 得

“我是從哪裏來的?”這幾乎是3~5歲的孩子都會問的,而且也是讓很多家長很難回答的一個問題。曾看到一篇文章,有位媽媽是這樣回答的:“爸爸身體有一種叫精子的細胞,媽媽身體有一種叫卵子的細胞。一天,這兩個細胞相見了,卵子熱情地邀請精子去她家做客,於是,他們倆就一塊去了媽媽的肚子裏。媽媽專門為他倆準備了一座美麗的花園叫子宮,在這座花園裏,精子和卵子合成了一個受精卵,之後,在媽媽提供的營養物質的哺育下,它們漸漸成長為一個小胎兒;然後,十個月過去了,媽媽住到了醫院,醫生就把寶寶接出來了,從此,就有了你這個小生命了。”不得不說這個回答真是夠複雜的,這早已不是在回答一個4歲孩子的問題,而是在進行一個科普講座。

當然,也有一些家長會繞道而行,出現各種各樣的哄騙,如“從媽媽的肚臍眼裏鑽出來的”、“從石頭縫裏蹦出來的”、“你是從垃圾堆裏撿來的”等等。這些回答不僅不會讓孩子相信,而且還會讓他們有被騙的感覺,甚至,有的玩笑話還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可見,孩子的這類問題不容忽視,更不可輕視。

法國偉大的教育家盧梭在其教育名著《愛彌兒》中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小男孩問他媽媽自己是從哪裏來的,媽媽是這樣說的,“是女人從肚子裏把他屙出來的,屙的時候肚子痛得幾乎把命都丟了。”

在盧梭看來,這個回答非常經典,因為它告訴了孩子生孩子的結果而不是原因,當媽媽說完“孩子是怎麼來的”後,立即補充說“痛苦”,這就像一層屏障,阻止了孩子的好奇和想象力。這種回答既給了孩子一個肯定的回答,又不會挑逗他的想象。對此,盧梭還認為,對孩子的性啟蒙教育應該盡量延遲,不給他們機會,不使他們產生好奇心。不過,這也絕非為了延緩就可以對孩子瞎說八道。如果不得已要告訴孩子,也要盡可能用簡短的話語、毫不猶豫的口氣告訴他,絕不能帶有任何不好意思、甚至是色情的表情來說。

事實上,孩子對性的好奇根本不像成人想象的那麼強,成人完全可以避開解釋的尷尬,用另外一種說法坦率地把這個問題講出來。而性本身就是人之天性,到了該懂的時候,孩子自然會懂,就像會走路是人的天性一樣,這一切隻需要時間來成全。

成長日記51:開始探索人體了

兒子涵涵4歲了。一天,他從幼兒園回來,突然認真地問我:“媽媽,我發現我們班上有的小朋友長小雞雞,有的小朋友沒有長,為什麼啊?”我笑了笑說:“這叫生殖器,是區分男人和女人的第一性別特征。”他沒說話,站在那兒想了一會兒,轉身就走了。後來,我還時不時地發現涵涵喜歡偷偷地玩弄自己的小雞雞,有時被我看到了,小臉也會刷地一下漲得通紅。

又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涵涵總喜歡偷偷地看我的胸部,好奇的時候還會爬到身上摸一摸。有一天,涵涵睜著大眼睛問我:“媽媽,為什麼我和爸爸沒長這個,而你、小姨,還有幼兒園的甜甜老師都長了?”

我耐著性子對他說:“這叫乳房,是區分男人和女人的第二性別特征。”聽我這麼一說,兒子反而更好奇了,一個勁兒地問:“乳房是做什麼用的呀?”

我很平靜地告訴他:“乳房裏裝的是奶,你小時候就是吃媽媽的奶長大的。”這時,兒子晃了晃腦袋,又問我:“那它們現在還有奶嗎?”

聽兒子這麼一說,我也不覺笑了,溫和地對他說:“早就被你給吃光了。”

兒子好像又想起了什麼,抓住我的手說:“媽媽,小姨沒有孩子,她為什麼也有呢?”

我摸了摸他的小腦袋,笑著說:“她必須為未來的孩子做準備啊。”兒子臉上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昂著小腦袋接著說:“可是我已經不吃奶了,為什麼它還在呢?”

看著兒子這股子刨根問底的勁兒,我也實在沒轍了,隻是隨口說了一句:“它是自然存在的,沒法消失。”

轉眼半年過去了,一次我去幼兒園接涵涵時,甜甜老師跟我說了這樣一件事。最近,涵涵小便時常常很“吃力”,要是有女孩子在場,兒子常常憋紅了臉,也不敢當場解決。我知道,在幼兒園裏,男孩與女孩的衛生間都是混用的,兒子對此事也是早就習慣了的。而且即便是在戶外,隻要突然尿急,兒子也是旁若無人就地解決。可是現在,怎麼突然變得害羞起來了呢?

(涵涵媽媽)

教 子 心 得

在這些年齡尚小的孩子眼中,他們對人體的好奇,就如好奇星星為什麼會眨眼一樣,完全是受好奇心的驅使,這是再自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也是孩子性心理發展的一種正常表現。

其實,性的基本功能和基本反應早在胎兒期就已存在,而且嬰兒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有性別的區分,隻是他們還沒有達到性成熟的階段,不可能產生成年人那樣的性意識。後來,隨著嬰兒開始探索周圍環境,他們也逐漸開始探索自己的身體。他們想知道“小雞雞”到底是什麼?是用來做什麼的?他們也想知道“為什麼媽媽的胸部會比爸爸的胸部大?”“為什麼媽媽和阿姨的胸部都是大的?”……

麵對孩子的這一探索欲求,成人往往會有這樣的疑問:“孩子手上有那麼多細菌,怎麼可以玩‘雞雞’呢?”“孩子不是斷奶很久了嗎,怎麼又會對乳房產生興趣呢?”……其實,當成人這麼想的時候,你們有沒有想過孩子的感受:為什麼每次我用手去摸我的“小雞雞”時,媽媽總會輕輕地拉開我的手;為什麼在公共場所我摸媽媽的乳房時,她總會突然對我做出一副非常生氣的樣子,並狠狠地對我說“寶寶,羞不羞啊”;而爸爸呢,他就更過分了,總會輕輕地打我的小手。哼,爸爸真壞!不過他們越是這樣,我越是好奇,越忍不住想摸它,因為我隻是想知道這一切到底是為什麼。

事實上,當孩子開始探索自己身體的時候,作為家長,首先應該認識到這種探索是健康的,孩子恰恰是通過這種對身體器官的探索,逐漸建立起了自我意識和對性別的理解,而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用很自然的態度接納孩子的性好奇心理,以積極正確的做法去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性別觀,並滿足孩子的性心理。實際上,你這樣做,當孩子了解了“真相”以後,他們的好奇心自然會隨之消失。比如,你也可以平靜地詢問孩子在玩什麼、看到了什麼,讓孩子自由發表意見或提出疑問。你也可以通過親子遊戲,讓孩子滿足“觸摸”的需求。這樣,你可以了解孩子的性知識有多少,就此給予正確的教導;反之,如果父母故意回避,或是態度尷尬忸怩,更容易讓孩子產生更多的疑問和好奇,反而增強他們探索的興趣。

成長日記52:“我要洋娃娃”

一天,我帶4歲半的稚稚去鄰居珍珍家玩。珍珍是個漂亮可愛的小女孩,家裏擺滿了各種玩具,汽車、積木、拚圖、布娃娃,簡直數也數不過來。

這時站在一旁的稚稚按捺不住癢癢的小手,從眾多玩具中,拿起一個有著大大的眼睛,還會唱歌扭屁股的洋娃娃,興奮不已地對我說:“媽媽,你看,這個洋娃娃真可愛啊!”

就這樣,兒子稚稚一個下午都抱著這個小洋娃娃玩啊玩,一會兒逗她眨眼睛,一會兒又學著她的樣子扭啊扭,就連我和珍珍媽媽都給他逗樂了。

後來,珍珍媽媽笑著問我:“稚稚是個男孩子,怎麼像小姑娘似的也喜歡洋娃娃呢!”她這麼一問,我倒是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眼看天色不早了,我跟稚稚說我們該回家了,可是稚稚一直抱著洋娃娃不肯放手。我隻好耐心地對他說:“這是珍珍的東西,我們不能隨便拿人家的東西。”

可是,稚稚反倒一臉不悅的表情,邊用力往後推我邊說:“我不管,我就是喜歡這個洋娃娃,我要給洋娃娃當媽媽。”

看他這麼強,這麼不聽話,我生氣地衝他說了句“真沒出息”,就狠狠地把洋娃娃從他的手裏奪走,還說了一堆男孩子該玩汽車之類的話。

之後,稚稚還是被我硬生生地給拉走了,邊走還邊嗚嗚地哭啼著:“我要洋娃娃,我要洋娃娃。”

(稚稚媽媽)

教 子 心 得

“為什麼男孩就不能玩洋娃娃呢?”或許孩子真的是搞不明白。一直以來,男孩玩汽車,女孩玩娃娃,這是很多成人對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盡管有的時候,這種刻板有助於孩子更好地融入同性遊戲,但其局限性卻萬萬不可忽視。對於單維的男性化或是女性化這一現象,當代心理學家早已提出挑戰,他們認為任何一個個體都可以用雙性別的特征來描述,而且無數事實也進一步證明,一個兼具男孩堅定有力與女孩溫柔賢惠性格的人,往往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成就人生。因此,麵對“男孩可以玩洋娃娃嗎”這一問題,答案毫無疑問是“可以”。父母大可不必幹涉,當然也不必鼓勵。如果擔心男孩過度女性化,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引導他玩“男性化”的遊戲,比如警察抓小偷、雄偉的場景拚搭等等。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家長不可用自己的性別觀念去幹涉孩子的選擇和行為。現實中,有一種家長因為自身更喜歡男孩子或是女孩子,所以在教子的時候會出現一種無意識的偏向,從起名到添置玩具,甚至服飾打扮都以相反性別來對待,久而久之,這種做法很容易培養出“娘娘腔”的男孩子,或是“假小子”般的女孩子,對於孩子自身,也很容易讓他們對自己的角色產生錯誤的認知,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混亂甚至是扭曲。所以,家人要在玩具、服飾以及活動等方麵給予正確的引導,避免孩子出現這種性別角色的“錯誤自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