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人際關係的敏感期——打好孩子的人際基礎(2 / 3)

兒童心理學家勒納·屠阿說過,我們應該從最普通的基礎開始,教孩子說“你好”、“請”、“謝謝”以及回應的話。而模仿父母在家裏接待來訪者的習慣和方式是他們最容易學到的,所以,父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社交方式。和孩子談話時,也應采用輪流講話的方式,要多聽他說話,而不是向他訓話。對於有害羞表現的孩子,父母千萬不可采用嘮叨或是高壓手段來強行糾正孩子,這樣隻會使他們變得更加恐慌,害羞問題愈演愈烈,甚至是從害羞轉入嚴重的心理障礙。在這種時候,家長應該循序漸進地帶孩子去各種社交場所,從而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害羞的心理。比如,你可以把孩子帶到公園,把她介紹給別的孩子;也可以帶他參加某個聚會,並建議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拿給對方看。總之,學會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孩子之間的交往自然而然地就會使其害羞的性情徹底轉變。當然,在這一過程中,父母不可越俎代庖,也不可急於求成,學會適時恰當的處理自然會培養出一個“小社交家”。

成長日記49:孩子被欺負,怎麼辦?

一個周末的下午,幾個三四歲的小朋友正在一個廣場上玩得興致盎然。突然,一陣哭聲傳來。我在一旁和其他小朋友的家長聊天,聽到孩子的哭聲後,快步走到一群小朋友中間,原來是自己4歲的小女兒茉茉的玩具被另一個小朋友給搶走了。

看到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負,當時我非常生氣,大聲斥責孩子:“你怎麼那麼笨,你不會把它搶過來嗎?”

見我在一旁撐腰,茉茉的膽子也大了許多,趁那個小朋友不注意,一把將玩具從他的手中奪了回來,然後緊緊地抱在懷裏。

可是,天性擔心脆弱的女兒依舊是哭哭啼啼的,於是,我牽著她的手走到一邊,態度嚴肅地對她說:“記住,茉茉,以後誰要是再敢欺負你,你就要勇敢地去反抗,不要像今天這樣這麼懦弱,要不然,等你長大了還是要被別人欺負的。”

聽我這麼一話,茉茉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就自己一個人玩去了,而剛才一起玩耍的幾個小朋友竟然沒有一個再過來找她了。

(茉茉媽媽)

教 子 心 得

孩子之間鬧別扭、爭吵乃至打架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尤其是現代家庭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孩子隻要受了一點點委屈,父母就會心疼不已。為了孩子不再吃虧,不少父母往往會這麼教育孩子:“別人欺負你,你就欺負他,如果你軟弱了,隻會更被人欺負。”其實,這種教育方式不僅處理不好孩子與其他小夥伴的關係,而且很容易使他們對人際關係變得更加恐懼,同時,這對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也非常不利。

那麼,作為家長,如果孩子總是被人欺負,又該怎麼辦呢?

首先,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孩子受了欺負,他是被傷害的一方,這個時候,父母的一頓斥責隻會讓孩子不安的情緒雪上加霜,而充分接納孩子的情緒,給他慰藉和幫助,讓孩子感受來自父母的關愛,這樣反而更有幫助。

與此同時,父母一定要保持足夠的冷靜,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了解孩子出現這種局麵的真正原因,可能原因在於別的孩子太霸道,也可能是自己的孩子惹惱了別人的孩子,弄清事因才能找出根本的解決之道,而不能像故事中的媽媽一樣,頭腦一時衝動就做了不利於孩子心智發展的事。

另外,家長也要正確地引導孩子摸索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你的孩子被別的小朋友壓在身下,如果你隻是上前一把把孩子拉開,讓他避開這場衝突的話,是遠遠不夠的;你要做的應該是耐心而親切地對孩子說:“這次媽媽在你身邊,可以幫你把小朋友拉開,如果下次又遇到這種情況,媽媽不在你身邊,你會怎麼辦?”用這種引導的方式可以幫助孩子逐漸找到合適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然,還需引起注意的是,當孩子被別人欺負時,家長不可一味地強調忍讓,這樣隻會讓孩子滋生怯懦心理,遇事退讓,難以塑造堅強的性格。家長在教育孩子如何應對此類事情時,也要給孩子灌輸這樣一種理念:不能被人欺負,但也不能仗勢欺負別的孩子。告訴孩子發生爭執的時候,要以一種友好與合作的方式來解決衝突,這樣才會讓孩子慢慢學會獨立麵對問題,並逐步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第五章 4~5歲的敏感期: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讓愛走向成熟

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歡提問、想象豐富、思維活躍——這是4~5歲幼兒身上常見的標簽,但是有些時候,眼前這個小大人又突然變得像匹脫韁的野馬,他們的所作所為和所思所想又著實讓我們成人都覺得莫名其妙。

“我要和爸爸(媽媽)結婚”;

“我是從哪裏來的”;

“我是奧特曼”;

“我的小汽車有翅膀”;

……

不要嘲笑譏諷孩子的“戀愛結婚”,不要羞於向孩子講述生命的起源,不要忽視孩子對繪畫和音樂的特殊喜好……讀懂孩子的敏感期行為,坦然回答孩子的問題,你就等於給予了他最需要的愛。

出生和性別的敏感期——“我從哪裏來”

在孩子的某個成長階段,他們會突如其來地關心自己從哪裏來,對人體發音、對男生和女生的差異變得極有興趣,這就意味著他們進入了出生和性別的敏感期。作為家長,不要回避孩子的問題,也不要搪塞孩子,而是以正麵的態度,站在科學的立場,用孩子能聽得懂的語言告訴他們事實的真相。

捕捉孩子出生和性別的敏感期

當孩子到了3歲左右,他們最喜歡問的問題就是“我是從哪來的?”“你又是從哪裏來的?”這種時候,家長越是表現出不知所措,或是尷尬忸怩的樣子,孩子反倒更會一遍又一遍地問下去。

的確,在出生的敏感期,孩子會對人的由來產生極其濃厚的興趣,然而,很多時候,他們的追問總會讓年輕的父母陷入尷尬、頭痛的局麵,但是,這些問題卻決定著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因為這個人類最古老的哲學問題——“我從哪裏來?”也是孩子安全感最早的來源。這麼看來,如果你的孩子到了這個敏感期,我們成人的回答千萬不能有一絲的馬虎,而是要學會以坦然的態度來麵對,以積極的方式來應對,做到這些,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度過這一敏感期,而事實上,這麼做對孩子明白生命的意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此外,幾乎與出生的敏感期同時,孩子還要經曆這樣一個重要的敏感期——性別的敏感期。

每個寶寶從他出生的那刻起,家人所獲得的關於寶寶的第一個信息,就是他的性別。當欣喜而自豪的父母打電話把孩子降生這一喜訊告訴親朋好友的時候,親友們的第一個反應也總是:“寶寶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啊?”之後,父母就會因孩子性別的不同自然而然地延伸著不同的反應。如果是男寶寶,他們會親昵地稱之為“小老虎”或是“小牛犢子”,希望自己的男寶寶勇武有力;如果是女寶寶,他們則會親昵地稱之為“小甜甜”、“小豆豆”,希望女兒可愛、討人喜歡。

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不光是乳名,就連玩具、衣服到親子遊戲,都有了男女的區別。也就是說,性別上的差異不隻是不同的生物遺傳,事實上,幾乎所有的社會文化都賦予不同性別以不同的期待。男孩與女孩,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必然要帶著性別的標簽按照性別角色慢慢長大。當孩子有一天突然好奇自己的“小雞雞”、媽媽的乳房;突然好奇為什麼女孩子可以梳辮子,而男孩子則不可以;為什麼女孩子能穿裙子,而男孩子則不能的時候,這就意味著孩子進入了性別的敏感期。

一般來講,當孩子處於3~5歲這一階段,他們會對人的身體,尤其是異性的身體表現出明顯的興趣,當然,最令他們感到好奇的還是生殖器的差別,因為這是一個從來都不外露,而且在很多時候,周圍人對此又是如此的敏感。孩子的這種性別意識是其形成自我意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性別認同則是孩子從出生起就開始的一個學習過程。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千萬不可采取吞吞吐吐或是躲躲閃閃的態度來對待孩子,那樣隻會讓他們對此產生越來越濃厚的好奇心;也不可對孩子進行錯誤的性教育,那樣隻會不利於孩子性心理的健康發展。相反,抱著一顆坦然的心,才能幫助孩子麵對性別問題,幫助孩子度過性別的敏感期,而到底什麼是坦然的心呢?其實,這就好比一位教育學家的形象比喻:就像教孩子認識眼睛、嘴巴、鼻子一樣去認識他們好奇的世界就足夠了。

成長日記50:“我是從哪裏來的?”

安安4歲多了,有一天她突然問我她是從哪裏來的,當時我不假思索地告訴她,是觀音送子娘娘送的。沒多久的一天,她又冷不丁地問我:“我是觀音送子娘娘送的嗎?”

我說是,接著她又好奇地問:“媽媽也是嗎?”我說是,她猶疑了一下又問:“那爸爸也是嗎?”我說也是。

停頓片刻後,安安帶著驚奇又委屈的語氣說:“那我在那裏怎麼沒有見過你們呢?”說著眼淚就吧嗒吧嗒地掉了下來。

看她這副表情,我當即有些不知所措,孩子大概在想:既然我們以前都在觀音送子娘娘那裏,那麼出生前早就該認識啊。噢,原來是在觀音送子娘娘那裏,我們一家三口互不認識的這樣一種情況讓她感到很失落。意識到自己那樣給孩子瞎說,把她的認識搞亂了。不免讓我有些感慨:4歲左右的孩子對父母已經開始懷有深刻的情感,這不僅僅是依戀,而且還有強烈的占有欲。於是,我趕緊抱起安安,邊給她擦眼淚邊說:“對不起,寶貝,媽媽那樣講是在給你編故事,覺得那樣講很有趣,其實不是那樣的。”

這時安安瞪大眼睛,好奇地期待我給她講出“真相”。

我想了一下,笑著問她:“安安,是不是經常有人說你長得像爸爸,也有人說你長得像媽媽?”她想了想,衝我點點頭。

我接著說:“我和爸爸結婚以後,想要有個孩子,於是,我們就先從爸爸身上拿了一點點東西。”說著我用手在她的小胳膊上輕輕地做了一個捏的動作,“然後又從媽媽身上揪了一點東西”,我也同樣在安安的小胳膊上做了一個揪的動作。

看著安安聚精會神的樣子,我又接著說:“然後我和爸爸就將這兩點東西揉搓在了一起。”邊說邊用我的兩個手指做了一個揉搓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