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人際關係的敏感期——打好孩子的人際基礎(1 / 3)

現如今,人際關係技能已被列為孩子的基本智商之一。正如菲律賓大學臨床兒童心理學家馬·勞迪斯·卡蘭丹所說:“一個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沒有進過大學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因此,父母一定要讀懂孩子的行為,幫助他們順利度過人際關係的敏感期。

捕捉孩子人際關係的敏感期

人際關係是人與生俱來的智能,對於孩子來說,同樣如此。

在孩子交往的初始,他們隻對物感興趣,對人還沒有產生一種真正的連接,而這裏的“物”最先是從食物的交換開始的。在孩子的頭腦裏,唯一的思想就是“我帶好吃的跟你分享,你跟我做好朋友”。的確,通過食物的交換產生了人與人之間平等、愉悅的良好情緒,而這種溝通和交換大概就是最早關係的一個雛形。

但是,即使再美妙的滋味總有散盡的時候,這種近似於討好的舉動在單純的孩子之間很快就顯得蒼白無力。於是,這種建立友誼的方式還沒有持續多久,孩子很快就發現了這樣一個秘密——當我沒有好吃的可以給你,或是當你把我給你的好吃的吃完之後,我們之間的關係就結束了。

當孩子還處於為什麼有時候食物魅力無窮,有時候又毫不起作用的迷惑和苦悶之中,在孩子之間又發生了一件更令人詫異而有趣的事情——他們找到了一個不會消失的東西來跟周圍的小朋友建立關係,而陪伴他們長大的玩具就是最好的替代品。因為經過前幾次的“教訓”,他們總結出這樣一條經驗:食物不能維係自己與小朋友之間的友誼,而玩具恰恰能承擔起這一使命。在這個時候,孩子之間的關係就是通過玩具來產生連接,“我把我的玩具跟你分享,你把你的玩具跟我分享,我們從此以後就是好朋友。”可以這麼說,孩子人際交往敏感期就是從分享食物和一對一的玩具交換開始的。

不過,從玩具的分享到交換,再到贈送玩具,經過幾個月的發展,孩子又發現了一個秘密——如果某個小朋友得到自己的玩具以後,彼此之間的關係還有可能會結束。這一驚人的發現,讓他們意識到通過玩具也不能維持一個持續的交往關係。慶幸的是,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以後,孩子又發現了一個交朋友的重要原則,那就是我們有相同的愛好和興趣,或是我喜歡他,或是他喜歡我,或是雙方能夠相互理解。一個來自孩子和老師的有趣對話就能說明這一切,老師問:“你為什麼要跟他交朋友呢?”被問的孩子很認真地說:“因為他理解我呀,所以我要跟他交朋友。”再比如,有兩個三歲半的小朋友,由於都喜歡汽車,引發了他們進一步交往的興趣,隨著交往的頻繁這種關係就會進一步地跨進,進一步地升溫、進一步地發展。

在接下來的人際關係中,孩子最終會發現,原來真正的朋友是建立在誌趣相投、相互理解和相互傾聽的基礎上,當他們真正達到這種狀態,就會發現他和夥伴之間的關係是一種真正的和諧。

由此看來,孩子一定要生活在一個適宜的環境中,這個環境應該是積極而友善的,這個環境應該是自然而和諧的,滿足了孩子的這些需求,才真正遵循了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

成長日記47:樂此不疲地交換

寬寬3歲的時候,瘋狂地喜歡上和其他小朋友交換物品,隻要是他喜歡的或想交換的,都會樂此不疲地交換。

有一天,寬寬剛從幼兒園出來,興高采烈地拿著一張塗滿鮮豔色彩的卡片朝我跑來,看到我就激動不已地說:“媽媽,媽媽,這看,這個卡片漂亮嗎?”

看著他異常興奮的樣子,我高興地問:“寬寬,這是你塗的嗎?”

“不是,是我用我的小汽車換的。”聽到這裏,我先是驚訝地“啊”了一聲,然後,想了想又溫柔地問寬寬:“這張卡片是不是那個小朋友最珍貴的東西啊?”寬寬驕傲地點了點頭,說:“是,我的小汽車也是我最珍貴的東西。”

有趣的是,沒過多久,寬寬的小汽車跟別人交換來、交換去,又回到他的手裏,而他也一樣的興奮和滿足。

就這樣,寬寬頻繁地交換著物品。一段時間裏,在他的小書包裏總會塞滿或大或小、或好或壞、或便宜或是昂貴的玩具或是食物。可是,他又很少能帶點像樣的東西回家,書包常常是空空的,或是帶一些不值錢的東西,像廢報紙、壞了的玩具什麼。

交換的次數多了,我們也習慣了寬寬的這種做法,有時候還會主動問他:“寬寬,今天,你有什麼收獲啊?”他也總會幹脆地答道:“我換了××。”事實上,每次交換的東西不是分享著吃了,就是送人了。

半年後的一天,寬寬突然堅定地對我說:“媽媽,我以後帶的東西再也不跟琴琴交換了。”

我好奇地問他:“為什麼呢?”

“琴琴拿了我的維尼熊說第二天給我帶機器貓,可是到現在都沒帶來。”聽後,我覺得特別欣慰。

(寬寬媽媽)

教 子 心 得

相信不少家長都曾有過這種經曆,也相信不少家長會用成人的價值觀來衡量這種所謂的交換是否值得,不過,寬寬媽媽卻著實給我們上了一課——當孩子出現交換這種行為時,作為家長,我們不應該強硬幹涉,也不應該無端責罵,而是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由地在自己的世界中去經曆與他人的交往,體會其中的喜樂憂傷。

事實上,交換是孩子之間的一種交往行為。最初的時候,他們會通過彼此分享好吃的來贏得友情,漸漸地,他們又發現分享像玩具之類的物品可以讓他們的友情持續得更久。於是,在孩子之間就出現了交換這種行為,而借助食物和玩具恰恰能夠建構孩子最早的人際關係智能,幫助他們認識人與物、物與物、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但是,很多時候,令我們成人感到有趣而又質疑的是,孩子之間的交換往往是一種“不等價交換”,一個電子玩具換來的是一本破舊的圖畫書,一個做工精美的布娃娃換來的卻是一塊滿是汙漬的橡皮泥。遺憾的是,這種時候,不少家長往往會用這樣的話來評價孩子的行為:“你這孩子真傻”“你怎麼這麼笨”“你呀,真是個沒頭腦的孩子”。其實,當成人以一顆功利的心,以金錢的標準來看待孩子的行為時,卻忽略了最為重要的一點,在孩子的眼裏,是沒有金錢概念的,然而他們卻一樣有自己的衡量標準。就像故事中寬寬換來的漂亮卡片,因為在兩個孩子的眼裏,他們所換來的物品都是對方最珍貴的東西。因此,當家長麵對孩子的這種表現時,大可不必緊張或是顧慮孩子會“吃虧”,因為在這一交換行為的背後,孩子內心所產生的成就感會使他們內心中的自我變得更加強大,而這種自我認識絕對不是什麼價值連城的物品就能換來的。

對於孩子而言,這種交換的經曆不僅僅是一種遊戲或是一係列毫無目的的活動,而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必須要做的一項“工作”,走好這一步,才能更好地為他們下一次的交往及交換積累力量和經驗。當然,也不排除有些家長會有這樣的想法:孩子與他人進行食物、玩具等物件的交換,目的無非是建立友誼,我們提前教他們一些交友技巧不就可以省去這麼多麻煩了嗎?其實,表麵這種想法略有道理,但是我們忘記了,孩子通過交換的方式來交朋友是他們人際關係意識自然發展的一種表現,家長刻意為之,甚至是肆意幹涉隻會擾亂孩子自然成長的規律,順其自然反倒更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成長日記48:喜歡結交朋友

半年前,建寧還是個害羞的孩子,見到鄰居或是陌生人總會往我們身後躲,讓他打個招呼也是扭扭捏捏的。即便在小區遇到幼兒園的小朋友,人家熱情地叫他名字,建寧也總是頭一扭就跑了,弄得我們都特別不好意思。

又是半年過去了,建寧眼看就要4歲。可是,我們漸漸地發現建寧在奶奶的指點下開始跟小區那些爺爺奶奶打招呼了。如果一時記不起對方的稱呼,他就揮揮手,衝著對方笑嘻嘻的。而且每當我帶著建寧在小區操場上玩耍的時候,隻要碰到他認識的小朋友,他都會指給我看,還十分認真地告訴我他們的大名是什麼,小名又是什麼,而且令我欣喜的是,我們的建寧幾乎從來都沒有弄錯過。

最近,對門搬來了一位比他小幾個月的小朋友,是個特別可愛漂亮的小姑娘,叫茜茜。

有一次,茜茜媽媽帶著茜茜來我家串門,建寧見了可愛漂亮的小妹妹,很是高興。隻見他熱情地把玩具統統抱來,“嘩啦”一下子堆到地毯上,給妹妹玩。沒想到茜茜有點害羞,躲得遠遠的,就是不肯玩。

建寧見了,立刻跑進臥室,抱出我的健身球,說:“茜茜,我們推著玩吧。”可是即便如此,茜茜還是不想玩。

這可急壞了建寧,隻見他拿出他的看家寶貝——海綿大金箍棒,輕輕地在茜茜的頭上敲了幾下,大概是希望引起茜茜的注意吧。

這麼一敲,茜茜不免咳嗽了兩下,這時建寧趕緊用自己的小瓶子假裝著裝藥,並有模有樣地要喂妹妹吃。這麼一折騰,茜茜終於肯和他玩了。

後來,茜茜要走了,建寧卻不肯讓她回家,還大方地送了她一個毛茸茸的維尼熊。

(建寧媽媽)

教 子 心 得

盡管人們過去相信,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才會開始發展真正的友誼,然而心理研究卻表明,孩子早在1歲開始就懂得發展親密的關係了。而當孩子到了3~4歲,他們會更喜歡結識小夥伴,並和同伴玩耍,這是因為他們已進入人際關係的敏感期。

在這段時期,孩子在與其他小朋友的交往過程中,會體驗到一種完全不同於與爸媽和其他成人之間的人際關係。實際上,無數事例已證明,當孩子與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的時候,他們的知識、想象力和各種社會能力都能得到較為充分的發揮,而且這種和同齡小朋友共同進行的自主活動能使孩子認識到自我價值和能量的存在。尤其是當孩子置身於幼兒園這種集體生活中時,他們能夠得到更多的與眾多小夥伴接觸的機會,毫無疑問,這對孩子的心理發展非常有益,而且對孩子結識小夥伴也起到了橋梁的作用。另外,建立這種親密關係對孩子的自信至關重要,而且這種關係會讓他們在學校的最初幾年感覺自在,這一點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不過,孩子出生後就如同一張白紙,一切圖案的塗抹都是父母一筆一筆描繪出來的,而人際關係技能的培養也同樣如此。那麼,作為父母,又該做什麼、怎麼做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度過這段時期,並打好他們的人際基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