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禁果效應”。“禁果”一詞來源於《聖經》,講的是夏娃被神秘的智慧樹上的禁果所吸引,偷吃了禁果,後來被貶到人間。這種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稱之為“禁果效應”。
說到性,荷蘭可謂聲名遠播,地球人都知道阿姆斯特丹有紅燈區和合法的色情交易。不過官方數字顯示,荷蘭未成年少女懷孕率是5.3‰,為歐洲最低的國家之一。墮胎率和性病率,荷蘭也是很低的。
相比之下,英國的少女懷孕率比荷蘭高出近400%,而墮胎率會更高。這種差距,相當程度來自於對性采取的態度和教育措施。
回答孩子的問題要簡明扼要,他們問什麼你就答什麼,沒有必要提供更多的細節。否則他們可能通過支離破碎的信息,拚湊想象出一幅可笑的場景。
如果你含糊地告訴他,他是爸爸在媽媽肚子裏種下一顆種子才出生的,那麼他可能會找來葫蘆種子,要求媽媽給生一個葫蘆娃。父母需要主動地問孩子一些問題,以發現孩子認識上的誤區並加以糾正。
6歲的孩子說要娶隔壁小姑娘,父親半開玩笑地問他:“你們認真地考慮過了嗎?”
孩子:“當然!”
父親又問:“怎麼去上學?”
孩子回答:“我們都有自己的自行車。”
他耐心地解答了父親的所有問題,最後父親問兒子:“結婚了有孩子怎麼辦?”
孩子輕鬆地回答說:“我們暫時不打算要孩子。如果她下了蛋,我就把它踩碎!”
有些父母會和您一樣,對給孩子解釋性與生殖感到猶豫,擔心孩子再也無法像以前那樣“單純”了。但是性知識對於孩子來說非常重要,而且隻要多回答幾次這類問題,就會漸漸習慣。孩子會時不時地問一些很尖銳的問題,不要企圖用道德的說教來說服他們,要采用開放的態度進行溝通。
在歐美國家,父母會給孩子避孕的教育,父親甚至在男孩約會前為他準備避孕套。但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這樣做需要慎重,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衝突和壓力。
但是,女孩子的父母卻一定要告訴她這方麵的知識,開誠布公地討論性病和懷孕的可能,教會孩子如何說不和何時應該說不。這並不是一個碰運氣的遊戲。醫院裏每一個懷孕流產的少女背後,都有一對因拒絕教育而使孩子不知如何保護自己的父母。
很重要的一點,不要忘了向孩子解釋愛在性關係中的作用。否則,任務就隻完成了一半。著名的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曾經提出“愛情三元理論”,三元指的便是“親密”“激情”“承諾”,缺一不可。
親密成分(intimacy),指能促進親近、連屬、結合等體驗,並能引起溫暖體驗的情感,體現為雙方互相理解並高度關注,相互提供情感支持,期望為其改善生活福利。激情成分(passion)或稱“情欲成分”,指引起我們浪漫體驗、體態吸引、性等等驅動力。
而決定/承諾成分(decision/commitment)有兩層含義:在短期方麵,是指一個人做出了愛另一個人的決定;在長期方麵,是指那些為了維持愛情關係而做出的承諾或擔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山盟海誓。
因此,父母要教會孩子全麵認識什麼是“愛”,以及如何約束自己。要告訴他們,隻有當心靈和身體各個部位都做好了準備,而不隻是私處準備好了就可以進行性關係。一位移民美國的中國母親,記述了美國學校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一課,對我們很有啟發意義:
年輕女教師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SEX”,然後麵帶微笑地問學生:“同學們,當你們看到‘性’這個字時,你們想到了什麼?”
孩子們繼續無所顧忌地發言,女教師不停地在黑板上寫著:“做愛、姿勢、流產、接吻、性感……”教室安靜下來後,女教師皺著眉頭說:“你們說了這麼多,唯獨漏掉了一個與‘性’有千絲萬縷聯係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