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們竊竊私語地猜測時,女教師轉過身,一言不發地在黑板上用力寫下了“LOVE”。她說:“愛情”是兩性之間最聖潔最崇高的感情,缺少愛情的“性”是沒有靈魂的軀殼!“性”是要以“愛”為前提的。生活中的早孕、墮胎、性病等,往往是由不負責任的性行為導致的……
剛才還嬉皮笑臉的孩子都變得莊重起來,女教師接著告訴孩子們,性愛沒有下流之說,也沒有罪惡性,它是自然的、美妙的,但中學生過早涉足性生活對身體和學習都不利,發生意外妊娠和墮胎是十分痛苦的。
最後,女教師播放了一張介紹避孕方式的盤片,孩子們看得格外認真,那種專注的神情就像在看一幅數學三維圖。
48
棘輪效應:要不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理財習慣?
小孩子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並不需要多強的數學能力。
他們隻需要理解那些基本但很重要的概念就行了。
在這個世界上,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這句話雖然語近調侃,但反映的卻是我們和孩子都需要麵對的現實。不過,並不是每一位父母都能意識到孩子理智花錢的好處。說起來,這方麵的能力,真的可以幫孩子避免很多高昂代價呢。
前幾年一度流行的一句口號“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相信被不少人當成向孩子敞開錢包的理由。隻要孩子說一聲“要”,父母就能給他們買到,這並不是一件好事。不過,無論我們擁有多少財富,一定要讓孩子明白應該怎樣看待和使用金錢。
我們可以用錢給他們買食品和漂亮的衣服,但無法用錢買到有關錢的智慧,這需要付出時間和耐心。
經常有父母問,到底什麼時候應該讓孩子接觸金錢觀念呢?研究表明,其實孩子3歲時就能學點錢的知識了。還有學者的答案是:當小孩會說“給我”這個詞的時候就可以開始教了。
孩子越早接觸金錢觀念,就越能在長大後比其它孩子有金錢責任。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教授凱倫·霍頓指出:小孩子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並不需要多強的數學能力。他們隻需要理解那些基本但很重要的概念就行了。
從孩子出生時,金錢就已經與他們扯上關係。當孩子看見父母為各種項目付費,並且開始用錢在報攤或便利店進行消費,就已經模糊地了解了金錢的力量,它能滿足生活上的一切需要。
反而是父母經常忽略這一點,誤認為金錢觀念就是討論投資和儲蓄等等,或者認為不讓孩子接觸金錢觀念,可以使他們更專注於學習。其實這種態度不過是在逃避問題。
對一個孩子來說,他需要從小知道金錢觀念包括4個方麵:收入、支出、財產與負債。
我們都知道洛克菲勒,因為這是美國財富的標誌。盡管這個家族富甲天下,但從未放鬆對孩子的教育:
小洛克菲勒有5個孩子,從7歲開始,每周隻可以領到3角錢“津貼”,但必須還要分成3部分:自己花、儲蓄、施舍。每當孩子領津貼的時候,小洛克菲勒還會給他們發一個小賬本,讓他們用來記載每一分錢的用途和時間,因為每項開支都要有理由。周末進行檢查,如果哪個孩子漏記了一筆賬,就罰他五分錢。而記錄無誤的那個則可以得到5分錢的獎勵。
把每個消費項目做記錄,這其實就是預算消費的起步。
孩子一般喜歡模仿父母,開始時,可以讓他觀察大人怎樣把消費項目一筆筆地記錄下來。
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一個好榜樣是至關重要的,如果父母沒有金錢紀律,孩子就不可能會有金錢觀念。同樣的道理,若父母沒養成消費的預算習慣,孩子不可能會做同樣的事情。
在消費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棘輪效應”:它是指人的消費習慣一旦形成就具有不可逆性,而且很容易向上調整,不容易向下調整。特別是在短時間內,即使收入水平下降,消費是不可逆的,其習慣效應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