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機發生在2001年,《南京市城市規劃總體調整》提出了南京市必須通過“老城做減法,新區做加法”的概念規劃,在國際上廣開思路、博采眾長,為河西新城的建設拉開了序幕。新城中心位於緯九路與江東路的交彙處,緯九路以商業、文化為主,而江東路則以商務辦公見長,兩條軸線相聚於中心廣場公園。
經過短短四五年的建設,隨著各政府機關、各大公司的入駐,再加上2007年十運會的助推作用,新城愈來愈讓人刮目相看,投資紛至遝來。同時在新城初具雛形之時,加快了城市路網的建設、河道的整治以及北部地區的綜合整治,這其中就包括南湖地區。區政府陸續投入巨資,實施了南湖小區的全麵改造,對河道和地下管網進行梳理,同時改造了20多條道路和區間街巷,200多幢住宅樓實施了立麵出新,建成市民廣場、綠地等若幹,修繕南湖公園。經過多年的努力,改造後的南湖雖然還是南京市人口最密的地區,但居住環境得到持續改善,以新麵貌示人。隨著河西新城建設的不斷深入,也帶給了這個主城邊上的老小區新的活力,與周邊地區的聯係更加緊密,居民就業機會增加了,促進了與周邊地區的融合。盡管周邊都是新開發的中高檔商品住宅,但打破了地理隔離的老舊城區自我更新能力也在增強,靠著不可比擬的區位優勢——便利的交通和齊全的生活服務設施,小區內的中低收入者的就業問題也得到很好地解決。
回看南湖小區近30年的演變史,從一開始整齊劃一的低收入回城人員入住,到“破、亂、髒、差”的典型,再到自我更新改造成為和諧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真正的變化發生在最近十年,而在這個過程中河西新城的發展起到非常關鍵的決定作用,在新城建設的帶動下,南湖的空間布局也在發生在改變,逐漸在城市中尋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正如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所提倡的,應該把廉租住宅區重新“編織”回到整個城市的“骨架”裏——把生機引入一個廉租住宅區以及與其接壤的交界處。被重新編織回城市骨架的南湖變了,盡管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它已不再孤立,與周圍各種住宅檔次的小區融合在一起。
由於目前國內剛開始保障房的建設,普遍存在選址偏僻、集中建設、配套設施不完善等現實問題,很容易引起質疑:社會結構的單一化是否會導致貧困集中、犯罪滋長?區位劣勢是否帶來就業的成本、風險都加大,進一步導致社會隔離?很多學者提出的觀點多鑒於歐美國家的經驗、教訓,但每個國家的國情政策都不一樣,在中國未必能在實際規劃建設中作為理論指導。曆史雖不可複製但可借鑒,科學地研究分析國內這些真實的社會實例,也許更有現實意義,本文僅作拋磚引玉,希望能為他人提供參考性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