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市和諧背景下保障房建設的思考(1 / 2)

城市和諧背景下保障房建設的思考

理論探討

作者:林萍 張弘

【摘要】 通過對南京南湖小區發展演變的追溯,引發對城市和諧背景下保障房建設的思考,總結了保障性住宅空間布局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即遠離就業、交通不便、設施服務差等,就保障性住房建設中提出建議,以期提供借鑒。

【關鍵詞】 保障性住房;南京南湖;和諧城市

【中圖分類號】 TU981【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727-5123(2014)01-051-01住房作為居民生活的基本消費資料,一直是政府非常關注的重要問題,解決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問題也成為了政府以及社會關注的焦點。住房問題解決得如何關係到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繁榮。中國目前正處於經濟迅速增長時期,人口的社會分化現象越來越明顯,並由此引發了一係列社會問題。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商品住宅價格漲幅較快,遠遠超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中低收入階層在商品住宅市場逐步被邊緣化了。

2006年以後隨著住宅商品市場的發展與完善,我國政府逐步建立起了針對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多層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體係:包括廉租房、經濟適用住房、限價商品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簡稱“四房”。目前我國的保障房建設還處於大規模建設的初期階段,可以說是規模最大的民生實事工程,保障性住房的建設日漸成為國家住房政策的重點。

從2010年開始,南京市以區域新城的理念,規劃建設了四大保障房片區。經過兩年多的建設,住房和配套建設已經初具規模,堪比造城。各級領導為即將入住者描繪著發展藍圖:保障房片區將是城市新組團、居民新家園,這裏包括了廉租房、公共租賃房、人才房、經濟適用房、保障性限價房、產權調換房等,不同收入群體在這裏融合相處。確實保障性住房不僅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促進了社會和諧,同時也加快了城市化進程、保持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但不可否認我國的保障性住房建設還處於探索階段,大規模建設的保障性住房普遍存在著空間布局的不合理性,規劃選址偏僻、交通不便、配套設施不完善幾乎成了各地保障房共同存在的問題。國外曾經就出現過由於大量集中建房,造成社會弱勢群體在空間上聚集,並由此引發了貧困集中、社會隔離、犯罪滋長等現象。如何避免產生新的社會隱患,國外的案例當然要引起我們的重視,不過國內也不乏可以借鑒研究的實例。

在南京提起南湖肯定不陌生,1984年南京市政府為集中安置“文革”期間下放回城人員建設了南湖小區,是當時的全國第一個大規模生活小區。南湖小區位於秦淮河以西,莫愁湖附近,雖然就在城牆下,但當時的老百姓認為那兒已經出城了,位置很偏僻。小區居住群體以回城的無業人員、低收入者為主,是名副其實的“平民小區”。人口密度大,再加上由於當時的建築標準低、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原因,建於上個世紀80年代的南湖小區逐步淪為“破、亂、髒、差”的典型。由於生活不方便、環境差,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常常帶著有色眼鏡看南湖,甚至有房寧肯空著也不去住;而南湖所在的河西地區也成了企業退二進三、環保搬遷等城市建設的補充用地,建設開發依然處於標準低、配套少的狀態,城市建設一時難有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