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如何在家庭中構築“學術氛圍”(2)(2 / 3)

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不放心,孩子一出門,或者幹點什麼事總是不放心,為什麼呢?因為家長平時沒有給孩子灌輸做人的知識和做人的道理,孩子自己的能力又弱,家長肯定不放心。為了讓家長放心,為了讓孩子成功,在學術氛圍上,家庭一定要形成習慣。有的家庭特別幸福,其實沒有特殊的秘密,就是因為有好的家庭交流習慣,每天都討論一些事情,交流一下感受,親子關係就好。

比如,習慣利用飯後散步這一時間段,邊走路邊討論問題;習慣周六、周日找出一些時間討論問題;習慣利用中午的一段時間討論問題,把時間定好,養成習慣後,終生這樣堅持下去,家長和孩子都受益。如果大家都認為今天沒有交流、討論問題,覺得不舒服,就嚐到家庭學術討論的甜頭了。

專家提示

學術討論要養成習慣,這是現代學習型家庭的重要標誌,更是孩子成功的重要保證。

7.討論問題要快樂

學術討論要交流、要討論、要發表各自的建議和想法,肯定有對的、有不對的、有正確的、有不正確的,有反駁的、有不反駁的,一定要建立在快樂的基礎上,越快樂、越寬鬆,越有利於家庭學術氣氛的發展,越有利於家庭每個成員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越有利於情感交流。

有的家庭也有些學術氣氛,也經常討論問題,但是由於不快樂,都是家長以質問的口氣,或者以說教的口氣,或者以頂牛的口氣與孩子說話,討論中意見不一致,甚至打起來了,有時討論中爭得麵紅耳赤,鬧得不歡而散,這樣就達不到創造學術氛圍的原本初衷了。

一個16歲的孩子賭氣再也不說話了,為什麼呢?因為家裏討論問題時,爸爸總批評他,讓他難看,後來還因為觀點不同,爸爸竟然罵了他,他非常生氣,再也不在家說話了。

可見,家庭學術氣氛一定要快樂、自然,不能強迫孩子、壓製孩子。

家庭學術氛圍要建立在快樂和愉悅的基礎之上,通過交流、討論,通過對一些事物的認知,通過對某種問題的看法,交流思想,互相了解,認知對方的品行,互相給對方提供一些新知識,這是真正的目的,而不是為了打架。

討論中不能過於較真,隻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適當的妥協、讓步也是應該的。

為了保證快樂交流,可以利用現代攝像器材把討論的場麵攝下來,日後全家人在一起回顧觀看,可以起到警示作用。

專家提示

快樂是生活根本,是保證學術研討健康持久開展下去的關鍵,一定要設法保持快樂。

8.善於賞識孩子

家長要維護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對家庭學術氛圍產生濃厚的興趣,這一點很重要。

家長要善於賞識孩子,比如,孩子提出一些觀點,提出一些認知,提出一些思想,提出一些理念,哪怕是錯的也要鼓勵,因為交流、研究、討論問題是允許人有錯誤觀點的。要賞識孩子敢於提出問題,賞識孩子能夠提出觀點,賞識孩子敢於跟你辯論,賞識孩子能夠積極學習,用一些生活以外的知識來跟家長討論,賞識孩子有創新能力,賞識孩子有思考能力,賞識孩子有總結問題的能力,這樣孩子就會感到家庭學術氛圍太好了,會讓他滿足,甚至不開家庭學術討論會,他會追著你開、要求你開。

一個喜歡辯論的孩子,獲得了一等獎,給學校爭了光,還被評為省級三好生。他說:“我辯論之所以能成功,其實是我們家庭裏有一個好的學術氛圍造成的。我爺爺是教授,奶奶是醫生,爸爸是工程師,媽媽也是醫生,我們家經常討論,有時候他們都逼我說,我有時候提出的問題很可笑,可是他們並沒有笑話我,相反他們很賞識我,說我敢說、有思想,說我的觀點雖然是錯的,但是敢於跟他們辯論,因為錯誤的觀點也需要理論去支持、需要論證和論據。”他說為了辯論主動,要準備好多資料,就是因為家長老賞識他,讓他感覺這個家庭的學術氛圍更加有吸引力,有時候他爸爸、媽媽忙得忘了開學術討論會,他就把父母都叫回來,有時候這個禮拜開不了,下個禮拜開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