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孩子多好,他知道由過去被動地參加,轉為主動地參加。其實這也是家長聰明和智慧的結果,會鼓勵、賞識孩子,讓孩子的自信心得到充分滿足,讓孩子由內向外地去尋找知識,去探索知識,將來這樣的孩子成功的希望就大。
其實,當家長在苦思冥想怎麼讓孩子成功的時候,還不如把家庭學術氛圍建立起來,多賞識孩子,讓孩子把大家的思想智慧轉化成他自己的思想和智慧,給孩子很多引導和啟示,孩子必然會比同齡的孩子多邁出幾步。
賞識要發自內心,不能牽強附會,一定要讓孩子感到真實,這樣才能達到激勵效果。
專家提示
賞識是力量,如果孩子被賞識,會從內心產生一種動力,潛質也會被迅速挖掘出來。
9.藝術也是學習
學術氛圍越往好發展,越應該把藝術這兩個字加進去,因為家庭學術氛圍會涉及到很多知識,不一定針對學習,孩子成功點也不一定在學習這一塊,可能在其他方麵。比如,藝術、音樂、體育、繪畫等方麵,都有可能是孩子成材的途徑,家庭學術氛圍越寬泛越好,這樣孩子思維就越活躍,發展麵寬,對孩子個人成長很有好處。
家庭學術討論中,一天一次,一個禮拜一次,甚至一個月一次都可以,要有意識地把藝術引進來,在討論過程當中加一些古詩詞、古畫、書法、建築、典故、民間傳說、曆史人物、戲曲、民間藝術等等,內涵就豐富了,討論中無拘無束,讓孩子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很多知識。
有時候孩子隻學章堂上的知識,時間非常緊,掌握不了多少章外知識。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可能就這麼幾句經典的話,家長說出來,孩子就省得看一大本厚書了,就牢牢記住了,可能一生就受益了。
建立家庭學術氣氛的過程中,要多動腦筋,要加大討論氛圍,加大討論深度,特別是要把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一些文化藝術,被世人尊重的東西都拿出來,都要在這裏麵討論,積少成多,今天討論一個,明天討論一個,全年365天就討論365個,10年能討論很多事情,孩子能吸收很多營養,將來孩子在成功的路上,肯定比別人走得遠一些,肯定會贏得人們的尊重。這種做法有助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學會做人、做事,具備克服困難的能力,這樣家長就放心了。
家長是孩子一生中最至關重要的人物,既是老師,又是家長,還是同學和朋友,家長把這些角色都定位好了,孩子在家長身上就能受益。
如果家長努力把家庭的學術氛圍搞好了,那孩子就能學到做人的東西,將來自己就能走到成功的那條路上去,就能自己邁開雙腳,一步一步地登上成功的頂峰了。
由此可見,家長要認認真真地學習,自己先有“一桶水”,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創建具有良好的學術氛圍的家庭,讓孩子從中受益。
專家提示
藝術能使孩子增長見識,能使孩子高雅,能使孩子聰明,能使孩子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