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如何在家庭中構築“學術氛圍”(1)(2 / 3)

討論應該由淺入深,不能一下子太難,把孩子嚇住,讓孩子對討論產生恐懼感就不好了。

專家提示

討論能使孩子思維敏捷,能使孩子聰明,能使孩子學會分析、判斷,能使孩子理智起來,能提高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

2.在學術上,大家都平等

家裏創造平等的學術氛圍很重要,父母、孩子、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是有輩分的,日常生活中,晚輩應該尊重長輩,但在討論問題時,就要遵循平等原則,平等會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就會有自信心,興趣點也就有了,就願意跟家長溝通了,願意參加討論。如果孩子在家庭討論中不受尊重,他會覺得沒有平等感,就不願意跟你討論問題,不願意跟你交流思想,不願意跟你表達內心想法,這樣家裏的學術氛圍就建立不起來,會影響孩子發展。

一個孩子參加朗誦比賽獲得了一等獎,被加分進入了某重點大學。記者問孩子為什麼能得一等獎,他說受益於家庭的平等。他說朗誦比賽積累知識很關鍵。“我們家學術氛圍非常濃,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後,爸媽不但不諷刺、挖苦我,而且還跟我平等地交流,耐心解釋問題,一塊研究、思考。這次參加朗誦大賽,我選的題目是《節水》,為了把《節水》的稿子寫好,我們家也開展了討論,從曆史談到現在,沙漠化的問題,喜馬拉雅山冰川的問題,南極、北極、長江、黃河的問題,城市節水的問題,水龍頭的問題,抽水馬桶的問題,滅絕的動物的問題等等什麼都談,所以我的演講稿特別豐滿,獲得好評。如果沒有平等的討論,我也不會有好的演講稿,也不會得一等獎。”

家裏建立起良性的學術氛圍後,平等二字就顯得尤其重要了,平等需要家長放下架子,家長不能總是居高臨下,處處監視孩子,讓孩子感到壓抑,一定讓孩子有話語權;平等需要家長當學生,耐心聽孩子的觀點,如果孩子講得對,就要虛心接受;平等需要家長寬容,由於輩分的原因,孩子的觀點有時家長很難接受,或者感到很沒有麵子,為了家庭和諧,為了把家庭學術氣氛持久地保持下去,家長必須心胸寬廣,不能與孩子斤斤計較,注意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平等需要家長學習,通過廣泛地學習,全麵提高個人素質,掌握更多的知識,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與尊重,家庭學術討論才能更好地開展下去。

專家提示

平等是尊重孩子的重要標誌,更是激發孩子潛能和興趣的關鍵要素,家長要高度重視平等問題,真正尊重孩子。

3.家庭學術沙龍需要持久

有的家長也知道家裏建立好的學術氛圍的必要性,就是沒有持久性,今天高興了,跟孩子討論學習、國內新聞、國際新聞、曆史知識,談談孩子喜歡的事;明天不高興了,就不跟孩子討論了;後天工作緊張了,就以工作忙為由不跟孩子討論了,由於不跟孩子交流了,家庭學術氛圍就沒了。

其實,家庭學術氛圍不僅對孩子成功有好處,對家長自己身心健康也有好處,能擺脫孤獨,提高思維、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在工作崗位上也受益,可謂是一舉兩得的事。家庭學術氣氛是一個持久的事,教育孩子更是一個持久工程,不是一兩天的事。事實證明,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長堅持的越持久,孩子成功的幾率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