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愛學習的人,必定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一個學術氛圍濃厚的家庭,一定是一個和睦的家庭;一個愛學習的民族,一定是能夠走得更長久的民族。
現在國家提倡建立學習型家庭,是希望中華民族強大振興,這對孩子成才很有現實指導意義。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成才,家長就應該有意識地把家庭建立成一個學術氛圍濃厚的家庭,這很重要。
我們都聽說過孟母三遷的故事,教育孩子的環境對孩子影響很大。普通家庭也是一樣,家庭成員都學習了,孩子也愛學習,家庭成員都不愛學習,孩子可能也不愛學習。
一個高中生因為攔路搶劫,用刀子把他人紮傷,進了少管所。他痛苦地說:“我沒錢上網才去搶劫的,這都是源於我爸。我爸平時就愛打麻將,在家賭博,幾個朋友打一晚上,有時候一個晚上一輸一贏好幾千,弄得家裏烏煙瘴氣,一點學習氣氛也沒有。開始我學習還行,後來我看到爸爸老打麻將,慢慢地也不想學習了,最後迷戀上網了,上網沒錢,隻好攔劫小學生,意外地把小學生紮傷了,現在真後悔。如果我爸爸是個愛讀書的人就好了,他會影響我讀書,我就不會把人紮傷了。”
孩子的話說得雖然有些簡單,但是道理很明顯,孩子希望家庭是一個學習型的家庭。如果在這種家庭當中,孩子學壞的可能性就不大。
家長一定要認真地反思自己的行為,如果你希望孩子成才,那就看看家裏是不是有學術氛圍,是不是影響孩子往好處學。那麼,家裏的學術氣氛應該怎麼建立呢?
1.學會與孩子討論問題
家裏一定要建立討論氛圍,遇到任何事情都要討論,孩子開始不願意跟你討論,那麼就找一個孩子感興趣的話題來討論。總之,要養成討論問題的好習慣,可以鍛煉孩子分析問題、處理事情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孩子語言能力提高幫助更大。
一個孩子不愛說話,不愛寫作文,後來每天跟爸爸討論問題,慢慢地孩子不僅愛討論問題了,而且還發表了很多作品,成了一位有影響的小記者。人們問他怎麼當上記者的。他說:“我受益於討論。有一次,學校講曆史典故,老師讓我們參觀各大博物館,每次我跟爸爸去參觀博物館回來後就討論博物館裏的事。比如,天文學家,曆史學家,軍事家,發明家,紙是怎麼造的,水利是怎麼發展的,大禹是怎麼治水的……,後來我媽媽也加入進來了,媽媽為了配合我們討論,找來很多資料。比如,我們參觀大鍾寺博物館,我媽媽就找來很多古鍾資料,我們家討論熱烈,學術氣氛濃厚,使我的知識麵擴展了很多,最後我把討論的知識和心得寫成稿件,郵到報社去,編輯一看我的稿件很有內容就刊登出來了,稿件見報了以後,我就更願意寫了,越願意寫,就越願意討論。”
孩子從討論中受益很大,如果堅持下去,將來他會從討論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寫新聞稿,寫報告文學,再寫評論,孩子一定能成才,將來哪家報社不願意用這樣的人?
家長想讓孩子成功,一定要認真引導孩子討論,創造家庭討論的氛圍,很多知識不是靠學來的,也不是靠死記來的,而是在輕鬆的討論當中學到的。
《三國演義》書中說得好,古今中外事,盡付笑談中。笑談中給孩子創造一個討論的好環境,輕鬆的討論,能讓人把知識點記牢,能讓孩子思維展開。
討論應該有鮮明的主題,家長要適當引導,可以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知識水平,接受能力,有目的地安排一些討論內容,如熱點話題,名人成才之路,環保問題,節能問題,動植物問題,體育運動等等,促進孩子全麵發展。